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英雄,往往是不被世人理解,精神上十分孤苦。袁崇焕一生,可谓“心苦后人知”。

    早在袁崇焕到辽东之前,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攻陷抚顺,铁岭,沈阳,辽阳,占领了辽东大片土地,明朝的老百姓沦为后金的奴隶,过着悲惨的生不如死的生活。而明朝的军队却节节败退,屡战屡败。袁崇焕来了,那时他只是个小小的佥事,他营筑宁远城,屯田练兵。当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举兵来袭时,主帅高第慌忙将所有兵力部署撤回山海关,倔强的袁崇焕坚决不撤,誓死留守孤城宁远。当时,城里的老百姓并不买他的帐,他们认为袁崇焕为了自己的功名弃全城百姓的生死于不顾。战争打起来了,并且非常的惨烈,城中百姓从惶恐转变成咒怨,他们知道,和后金军队打得越激烈,战败后俘虏努力受到的折磨也就越惨。最终袁崇焕凭着坚固的城池和威力无比的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军,连天命汗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炮火重伤。史书记载当时的宁远“全城大哭”,是百姓感觉安全了,感谢袁崇焕保卫了他们,还是惭愧?事实上,更多的应该是羞愧无颜面对袁崇焕。

    努尔哈赤在这一战后,伤口的感染,加上一辈子不曾打过败仗却被袁崇焕打得如此狼狈的愤恨,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继续和袁崇焕作战。当皇太极也无法攻陷山海关—宁远—锦州的辽东防线时,于是便取道蒙古,绕道直攻皇城北京。这下子刚刚登机的崇祯皇帝慌了,慌忙叫袁崇焕回来保卫北京。袁崇焕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里,比皇太极早了两天到达北京城外。然而崇祯皇帝却不许袁崇焕的部队进入北京城,让他城外迎战。再是猜忌心强的皇帝,因为统帅的威望声望高而忌惮到这个份上,可谓空前绝后了。更让袁崇焕伤心的应该是北京城的百姓,因为皇太极军队在京郊的烧杀抢掠,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他们认为,满清八旗军是袁崇焕引来的,把愤怒都倾注到了袁崇焕身上。皇太极正是利用了皇帝的猜忌心和老百姓的愚昧,一个小小的反间计,致使袁督师惨遭凌迟之刑,百姓们愤恨咒骂观看他遭受千刀万剐的酷刑,纷纷掏银子买其肉来生吃。他誓死保卫的皇帝和苍生,却将他活活的吃掉。这般悲惨委屈,可谓空前绝后。

    其实,早在袁崇焕在辽东主持大局时,他就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商议“议和”,双方都需要时间,袁崇焕需要修筑工事,屯田练兵。皇太极需要巩固汗位和平定朝鲜。双方就在这一来一往的书信交流着,争取这宝贵时间备战。袁的行为却为迂腐的文官大夫集团视作通敌,汉奸,有损国威。袁崇焕性情刚烈,为了大局,这些他都忍了。至于皇帝,面对文官们弹劾袁督师和敌军书信往来讨价还价,心中已有不满和疑虑,加之袁崇焕的声望越来越高,更让这他隐隐的动了杀机,然而,表面上,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袁崇焕。

    皇帝疑心,文官弹劾,百姓咒骂。面对这一切,袁崇焕有一句诗叫做“心苦后人知”,他蒙受千古奇冤,其精神与的痛苦都已到达了极至。他所希望的,也仅仅是后人能够知晓体谅他的苦。为袁崇焕平反冤情的是大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为袁的生平而感慨良叹,并派人寻找袁崇焕的后人,结果只找到袁的一些远房支系,并为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袁氏后人封了小官。但这一切显得太过于微不足道。

    最后,再来说说崇祯这个性格变态的皇帝。袁崇焕的悲剧,不怪皇太极,只怪崇祯,是崇祯的猜疑残忍造成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秉性多疑,因此才有“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怒杀了蔡瑁张允。然后事后曹操立刻就明白是中计并后悔莫及。崇祯逮捕袁崇焕后八个月,才下令杀袁崇焕,足见他在杀与不杀之间徘徊了很久,最终固执战胜了理智,那个反间计只是一个借口。

    且看,他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五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个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