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所以,碰到些不确定的问题,老朱往往会率先与朱标商议。</p>
朱标虽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并非迂腐之人,对海上贸易之事还是赞成的。</p>
瞧了陈恪的折子后,朱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道:“鼓励江南之地经商,那读书之人势必会减少,将来北方的士子怕是要超越南方士子了。”</p>
海上贸易能赚到钱,那些人势必会把心思全都放在这上面。</p>
哪还有心思再专心考科举。</p>
“另外,鼓励商业,那些豪族富户便会把所有的心思皆放于在此,反倒是不会在侵占土地,那这些土地便会落于百姓之手,将来各朝所出现的土地兼并的问题不也就不会再出现了。”朱标道。</p>
分析了一大通,朱标便道:“如此倒也并非坏事,倒也可尝试一下。”</p>
朱标这通话打消了老朱的怀疑。</p>
老朱不再多言,当即便下了旨。</p>
老朱这旨意一出,当即引来了不少人的反对。</p>
这些人都觉着,朝廷鼓励商业这一政策不仅会让江南那些士子堕落,也会使得天下士子皆无心学习,反而皆都去痴迷于那些铜臭之中。</p>
到时候,朝廷无仕可选,无官可派那还得了?</p>
其实,这不过杞人忧天罢了。</p>
到时候,朝廷怕是少不了要对此出台政策的。</p>
若无政策,怕是会出现那些商贾之家安排自家子弟进入仕途,从而为自家谋取利益之事。</p>
但老朱旨意已下,便是已确定了态度,这可不是容易更改的。</p>
那些士子弄得再凶,不过也是单方面的罢了独角戏罢了。</p>
朝廷官员自是不敢在老朱的手下炸刺,跳的最欢的也就只剩下那些儒生了。</p>
这些人多是些还未考取功名的愣头青,被一个两个所谓的大儒,一撺掇,就是刀山火海也敢去闯。</p>
而那些所谓的大儒,又有几人是为了公心,多半是为了自己能够扬名立万。</p>
大明的廷仗有多狠,碰上那些所谓的昏君,根本没什么顾忌,谁反对打死了就是,才不管外面怎么平评价,后世怎么评价。</p>
可即便是这样,闯刀山火海直言相劝的人却也络绎不绝。</p>
为何会如此?不就是希望自己能借此机会扬名立万吗?</p>
当然,不见得所有人都有如此想法。</p>
或许会有那一个两个人,是发自内心,是想践行自己刚入仕途之时的诺言。</p>
不过,总得来讲,想以此扬名立万之人还是有的。</p>
老朱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