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山月淡淡,微云几抹,卧龙岗巍峨绵延,似一道黑沉沉的山屏曲折打开,遮去地平线。

    初夏暑热渐起,晚间窗门大开,透风纳凉。屋后的清潭送来掺着水气的凉风,倍感舒爽。风里若有若无,一点清淡竹香,想是风从篁竹林中而来。

    香菱送来香囊,莹绿的光芒,在夜色中分外夺目,一星烛火黯然失色。

    薛宝钗拿在手里把玩,久久不放。莺儿挑起湘帘,帘珠作响,小丫鬟送上一盏竹叶茶,清香沁人,宝钗饮下几口,沁人心脾。

    莺儿服侍日久,虽宝钗面上无甚喜色,还是被她瞧出,宝姑娘心情不错。自己跟着开心,也不多心,讨好似的随口道:“哪来的萤火虫?姑娘喜欢,赶明儿我也去给姑娘捉来。”

    “胡说。”宝钗笑嗔,等反应过来,嘴角一丝浅笑霎时僵在嘴角,抬眼看看莺儿,不待她说下去,那头收拾衾被的香菱头也不抬接话:“才刚诸葛先生送来的……”

    香菱笑着回过身,正撞上宝钗的眼神,登时察觉失言,脸上热辣辣,缄口不言,唬得莺儿也不敢作声。

    两个丫鬟心里七上八下,宝钗素来尊重。这小半年来在乡下闲居惯了,连她们都随性自在起来,不加忌讳。此时不知宝钗心里如何。

    宝钗避开眼神,扫了一眼手中萤火闪闪的锦囊,不在意地嫣然笑开,“诸葛先生秉性不同流俗,行事不羁,我们不好拂人面子。好歹是邻里,偶有人情往来也是常事。”

    一句“人情”便轻飘飘带过去。宝钗也觉得牵强,打量两个丫鬟噤若寒蝉的模样,显得她更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心虚。宝钗没来由有些不快,吩咐:“说是人情,他行事坦荡。究竟人言可畏,不可落人口实,你们也须得仔细些……”

    这话未完,宝钗也犯难这话该怎么说下去。这下手里的锦囊蓦地烫手起来,她将锦囊轻抛在桌上,莺儿见惹起姑娘不自在来,忙忙上去把锦囊拿过,打圆场:“姑娘的意思我们知道。横竖是邻居一点心意,不好不收。”

    莺儿顺手把锦囊挂在窗边角落,使了个眼色给香菱,“该用晚饭了。姑娘安坐,我们去去就来。”

    莺儿和香菱疾步出门去,屋里剩下宝钗一人。

    烦扰之下,眼神、心神在房里兜兜转转,又回到那锦囊上去。宝钗走过去,倚在洞开的窗边,斜身执扇望着锦囊。

    不知何时,沉沉夜色中,传来村人歌声,飘散开去:“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恰是诸葛亮所作《梁父吟》。

    宝钗叹气转过身,背对窗外。秀眉皱起,难得面有愠色。这歌声绵绵不尽,勾起她思绪。前年秋日,她初到荆襄,便听到了这首《梁父吟》,继而在竹林中巧遇石上浅眠的诸葛孔明。去岁盛夏,刘荆州家的后花园里,又是这首诗,引得他们双双离席的二人重逢。

    万般情由,都从这首诗而来。

    她鲜少出门,也从下人口中得知诸葛家新到隆中,已在本地颇有人望。村民敬他才学,诸葛兄弟不避与农民来往。久而久之,不识字的村人,都记诵诸葛亮的诗作,闲时吟唱几句。此时正添了薛宝钗烦闷。

    她回过身去,玉指托住锦囊,设若换作从前,他们这一送一收,便是私相授受的罪名。可诸葛亮又如何是这等轻浮、不识礼数的浪荡子?

    概因他名士不羁,与她如知交般往来。她本当欢喜,可还是不禁多想几分。一时间,不知是该恼自己多心,还是该烦他此举无心。

    这样苦思,不由又犯起气喘。宝钗转头仰观星空,月色黯然,银河巡天而过,宛若一道河流从山岗那头浩浩汤汤而上,直倾泻到头顶。

    星河浩瀚,衬得人如蜉蝣般渺小伶仃。明明是六月夏夜,却教宝钗感到一阵秋夜似的清冷来。她的思绪也随夜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