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额外推进器,其中只有本体是用R国的火箭一次到位的,其他东西都在轨道上拼装。

    虽然不计代价的极限加速了,时间还是比较长。

    期间地表上迎来了第三只二级怪兽,催眠师。

    就是那种有巨大虚影,还会把别的一级怪兽拟态成自己的七彩大金鱼。

    有不幸和幸运,两者的原因都是因为催眠师比较胆小。

    因为胆小,催眠师不太喜欢飞,而是长时间在海里游动,导致土球上没有什么合适的武器可以有效攻击它的。

    同时也因为胆小,催眠师也不会登陆之后向内陆深入,只是稍微破坏一番就赶紧回海里去。同时,它在海里移动的速度,并不像星碎一天机动好几个时区那样让人窒息。

    终于,在这货第三次跑到西中洲与中部中洲结合处作案时,因为水深太浅被锁定到,三个拥核国家连续投弹,给它在近海炸死了。

    等到催眠师过去,又过了两只一级小怪兽,C国自己都单挑了一只,小行星抓捕行动才正式开始。

    首先通过UN通报,C国会发射高抛线弹道导弹。

    实际并不是什么弹道导弹,这是一颗提前在低轨道准备的,还有一级火箭没有启动的导弹。

    这也是不得已,因为根据反复计算,不把小行星脑袋削掉一节继续减轻重量,最少还要再发十罐燃料上去,才能把它降到近地点一千公里的轨道。

    总之导弹先上,点火时机、弹道,都是经过超算反复计算的,但削出来的形状如何,后续轨迹偏移量,还得碰运气。

    正式行动,导弹准确命中。

    低轨道的一群已经调整好姿态对着小行星的卫星,拍照的拍照,侧波段的侧波段,很快计算出剩余主体的轨道偏移量。

    按计划,最好的结果是一导弹上去,直接把小行星的速度制动到人造卫星的水准,那样后续的燃料消耗比较小,甚至可以考虑捕捉器以后再用。

    但爆炸这个东西,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现场勘测,肯定没办法那么精准。

    最终,剩余不到一千吨的主体,还是比同高度人造卫星,快了两百米秒。

    看起来不多,但是一千吨的东西要获得两百米秒的速度,哪怕在太空里也要耗费巨量燃料。

    不过导弹攻击到底还是大幅度降低了小行星的速度,因此其轨道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远地点距离从三百万公里,缩减至……刚好会被月球捕捉撞上去。

    差了点,只能上了。

    在1800公里高度轨道待命的捕捉器继续升轨,在小行星变轨后1900公里近地点之前与其汇合。

    什么?碎片?

    几千公里外的碎片按球面非均匀分布、非匀速散射出去,其中大部分是远离土球方向的,捕捉器被直接命中的几率几乎没有。

    接下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轨道微调,捕捉器才把小行星主体抓住,打孔抓牢时距离近地点仅剩三小时十二分。

    捕捉后进入更紧张的阶段,通过捕捉器主体的各种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地表C国调动了几十台超算,来运算各个方面,整体质量重心位置,整体推力方向要如何调整,后续推力方向怎样等等。

    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五十二分。

    捕捉器在成功捕捉后首次点火,只开了2%的推力。

    这里是对前面计算参数的一个反馈,小行星的移动方向、抓取结构是否有位移等等,都会决定接下来的策略。

    距离近地点剩余一小时二十六分,推进策略小幅调整,推力增加至16%。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本次在太空里用的推进器,和地面用的大有不同,是给登月计划准备的发动机类型,推力较小,燃烧燃料的速度相对慢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