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完了就是国庆长假了。大桓有晕车的毛病。大桓出生在一个封闭的小乡村,极少出远门,难得坐会公汽。早年,路段差,特别是乡镇之间交界处坑坑洼洼,大桓被颠得七荤八素,就犯晕,开始吐,头伸出车窗外,抠住舌头。初中时候,参加各种竞赛,坐车就成了苦修,有一次买了几个桔子,用桔子汁挤在脸上来保持自己的一点清醒,到最后,没撑住,都吐了,一头一脸一地。上高中后,出行多了,才慢慢有所好转,高中在小镇上,离家二十里地,平时往来是骑自行车。儿时玩伴良李说他十四就会在省城按地检索,自如乘车,这本事大桓到了十八岁,上了大学,也不能说已学会。上大学那天,是父亲亲自送来的,也反复叮咛好回家的乘车路线。还是不放心,让同村的国青放假了带大桓一起回来。
国青是父亲以前的学生,比大桓大两岁,他们的妹妹是好友,但两人的来往不多。国青读的是高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村里人问,大桓,上个什么学校?哦,跟国青一个学校。大桓心里想纠正,专科跟本科差老远了。大桓父亲是个要面子的人,似乎对村人说过,
美玉跟玻璃珠是一个价吗?自命不凡也罢,殊途同归,两人居然住同一栋宿舍,大桓住一楼,国青住五楼。国青找到大桓,说1号人多,我们2号回去。然后1号那天国青领着大桓逛书店。国青说你高考分不错啊,应该拼一下西北那边的名校,师范有什么上头?大桓沉默,一言难尽。怎么会选择这所学校?如果做个访谈。老杜会说,其实我的分可以上浙江大学,可惜是高中性质只能对口师范,我又特烦父母唠叨,躲远点,其实这个学校对我来说很神秘。有一个教授被谋杀了,都上报了。李南说,哎,其实我分不够,我有个亲戚在教育局,官还不小。阿黄和成松可以合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大桓高考考得不算好,上不了省城的Top2,大桓有两门特长学科,语文和化学,语文好是因为阅读量大,又跟语文老师一直很投缘,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记记背背也不在话下,其他科目成绩平平。选择专业:化学。说好了师范大学,临填志愿,大桓又变卦了,他想去祖国的西部,父亲坚决反对,作罢。“应用化学跟化学不一样”。父亲把大桓的专业代码仔细核对才放了心。必须是师范专业,学费低,你得为几个妹妹留点地,这是父亲没有说出的心理话。父亲的同事问,“教了一辈子书,你不腻吗?还让孩子干这行。”父亲回答,“教书也没亏待我。”父亲对大桓说,你要是有出息,就考个研究生吧。当时地方小电视台很泛滥,暑假时就播放农业广告。父亲指着电视说,你看你们系开发的农药品种都上电视了。大桓一脸憧憬。
国青跟大桓说,四级不要考早了,争取拿高分,75分以上可以考口语证,这个证很有用的。大桓又是黯然。大桓从乡村中学出来,学的是哑巴英语,典型的初三英语老师,自学成才,刷题狂人。高二英语老师有一次点大桓回答问题,大桓断断续续,连不成句,同学们哄笑,老师感叹,“你这上大学吃不开的。”
国青看大桓老是不说话,就不太高兴。这片书店是私人摆设摊位。国青看到有姚雪垠《李自成》全卷,就被深深吸引。父亲读书时的语文教材,就有《李自成》第二卷的节选,选的是义军受挫,只剩十八骑,避居商洛山间,失败不失志,有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味道。当时大桓已经接触到一些评论,批评家说,《李自成》对农民起义和领袖李自成有些拔高了,倒是反面人物比较立体,形象。高中时候,大桓喜欢逛旧书摊,收集旧书。唐浩民《曾国藩》第三部《黑雨》,低价觅得,父亲也很喜欢看。晚年的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力不从心,写下“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大桓写作文,用了这两句话,语文老师认为大桓囿于传统观念,贬损曾国藩,当堂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