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晋惠帝退位。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c河间王司马颙c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z(后封长沙王)伐赵王司马伦。五月去除赵王司马伦及其党羽,晋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专政。

    元年(公元302年)成都王司马颖及河间王司马颙派军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z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司马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司马z掌政,成都王司马颖于邺遥控。

    二年(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司马z,联合河间王司马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

    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c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攻入洛阳。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随后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c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c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c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c羯c氐c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到了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有统治中原的野心。

    羌c羯c氐属于第二股。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

    第三股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方的慕容氏c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和羯c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刘渊的起兵。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颖驻守的邺城,司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