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没有把此事告诉曹操。但是,信最后还是落到了曹操手中。荀彧害怕了,便找借口去了趟邺城,从这一点看,曹操知道荀彧隐情不报,至少应该是在建安九年以后。荀彧见到曹操,建议曹操把女儿嫁给天子。曹操说,天子已经有了伏后,这件事不便操作。况且,自己已经位居高位,不需要依靠女宠来得到富贵。荀彧就着伏后的话题,扯到了那封信,认为可以废后。于是,曹、荀二人就来了一次戏剧性的表演:
曹操说:“卿昔何不道之?”
荀彧装糊涂,说:“昔已尝为公言也。”
曹操说:“此岂事而吾忘之!”
荀彧马上又换了个说法:“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
曹操紧逼了一句:“官渡事后何以不言?”
荀彧无言以对。
曹操便恨上了这个不讲实话的荀彧。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则认为《献帝春秋》的说法是“鄙俚”之辞,不足采信。当然,这里是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伏完何以会把皇后的信给荀彧看?伏氏久为贵戚之家,在政治上并不低能,伏完就是看到了曹操大权独揽,便把印绶交了出去,以示退出政界,不再过问世事。难道他会不知道荀彧是曹操最为亲密的伙伴,是曹操安置在朝廷中的耳目?
如果此事确系发生过,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荀彧会“背叛”曹操,这样才能被伏完引为同类。
可是,荀彧“背叛”曹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不仅在于上述荀彧有选择的依附曹操,荀彧对于曹操事业尽心竭力,还在于:
1、荀氏家族与曹家已是水融。荀彧本人在曹氏政权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无需赘言。荀彧的兄弟子侄大都在曹操手下供职,有的已经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像荀彧的四兄荀谌,以监军校尉,都督河北事;荀彧的侄子荀攸,是曹操最为器重的谋主,二荀在曹操的心目中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以取代,曹操就曾明言:“中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荀彧字文若)是也。公达(荀攸字公达)其次也。”在曹丕为魏太子的时候,曹操对他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此外,荀家和曹家还缔结了秦晋之好,曹操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荀曹有如此关系,荀彧即便想“背叛”,也要仔细掂量掂量:由于他个人的行为,会给家族带来怎样的灾难?建安十三年,曹操把孔融收监入狱,孔融希望一人做事一人担,不要牵连自己的家人。他的儿子却对他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前事不远,后事之师。荀彧不敢“背叛”。
、荀彧是“奉天子”的忠实拥护者。在前面我们讲过在建安元年,曹操手下对于“奉天子”表示不理解的时候,是荀彧的一番话,坚定了曹操的决心。荀彧在当时的表述中,是引用了历史上两个“奉天子”的著名人物——晋文公和汉高祖来比附曹操,此二人并非人臣。建安十七年董昭向荀彧征询曹操进爵魏公时,也提到了几个历史人物:周旦、吕望和田单。这三人都是功臣,而且还是忠臣。两相比较,认为曹操进爵为公不妥的荀彧,在建安元年就在鼓动曹操得天下,做天子;热心于曹操进爵为公的董昭,却是希望曹操得到一个藩国,做他的汉室忠臣。这样一来,荀彧在回应董昭咨询时所讲的“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不就是符合董昭的思路吗?董昭的建议可以得到曹操的赏识,荀彧又何错之有?并且,在典章制度和经学造诣上,恐怕不是董昭的优长所在。
就董昭所策划的曹操进爵为公一事,具体内容当体现在潘勖所写的册文中。但是,在那里,公爵并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曹操得到的第一个爵位是费城亭侯,是袭封,那是杨奉对曹操“真心”联合给与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