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千万不要把我的(宋代风liu)当做历史来看,处于懒的才能欠缺的原因,在写第四卷靖康之难的同时,发了一遍描写北宋真实历史事件的文章,想了解北宋末年真实情况,请看下文。
转自《迷逝东京——悲风吹泪篇
作者:王佐之才
人们一提到北宋,脑海中就会闪出“积贫积弱”这个词。是啊,这个时代缺少了东周时代的血气贲张,没有了汉唐时期的恢弘大气,而多了一份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仔细一想,大家常说的“弱宋”,究竟“弱”在那里呢?宋朝经济不弱,科技不弱,文化也不弱,甚至于军事上,也不像后人所言的那麽不堪一击(南宋能以江南对抗金朝,蒙古长达一百五十余年,而三百年后的南明却没有做到。)我认为宋朝主要弱在一种心态上,北宋历史上出现过昏君,但是没有出现过暴君,宋朝统治者身上少了一丝霸气,而多了一份人文精神,他们成功的将人民弱化了,而反过来自己也被弱化了。不幸的是这个人文极度复兴的年代,所处的外部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先后崛起,不可避免的要使文明与野蛮发生碰击,而每一次偏体鳞伤的总是宋人。有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宋朝的男人像女人,而女人就跟水一样,整个国家都阴性化了,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女孩子,被坏人欺负了,也没有勇气奋而反抗,而是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恐怕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吧!说实在的我之所以写这个东东,也是觉得中国第一个千年的这段历史很有些意思,对今天似乎仍有着某种参考价值。毕竟,当中国进入第二个千禧年的今天,是当强汉还是当弱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逃避的抉择。
公元1004年,这一年的中国同样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最居深远意义的当属辽军大举南侵,以及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了。从9八6年北伐失败后,就落下了“病根“患上了“恐辽症”的宋朝最终以岁银十万两,岁帛二十万匹的代价,买回了辽人不再牧马南下的一句承诺。建国刚刚四十四年的北宋王朝,被迫以相对屈辱的姿态换得了这份姗姗来迟的和平。对于这个不平等条约的最终缔结,北宋的国家元首真宗皇帝赵恒对臣民大至是这样解释的:朕宁可忍受纳币的屈辱,也不愿看到天下遭受战乱,子民横受荼毒。皇帝的宁事息人、御敌无策被自己巧妙的遮掩为心系天下、关爱赤子的慈悲情怀。赵官家既然都想开了,老百姓就只有掏腰包的份了。实际上,若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一年十万两的岁币,对北宋这个囊括了全中国最精华地域的经济大国而言,本也不算什麽负担。十万两银子,折合铜币也就是二十万缗上下,如果平摊到北宋五千万老百姓的头上,也就是四文左右,(约合人民币四毛钱)相当于东京州桥夜市上的一个烧饼钱。大宋人民一年少吃个烧饼,天下就太平了,自五代以来,困扰了历代统治者的对辽关系有了突破性的改善。边境警报解除,天下不用打仗了,幸福生活留给了百姓而丢面子的烦心事最终还是踢给了皇帝。
根据澶渊之盟(宋辽互不侵犯条约)中,两国达成的边贸协定。辽宋两国因为战争而一度停止的对外贸易又予以恢复了。这下北宋可有了用武之地,战场上技不如人的宋人,在做买卖方面可是大显身手。各种制造精良,花色齐全,品种繁多,品牌响亮的“宋货“压倒了以马匹皮毛等土特产为主的“辽货“。北宋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形成了以瓷器、茶叶、日用品、文化产品与出版物为龙头的四大类拳头型出口商品。凭借着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北宋在对辽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换回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对外贸易成果喜人,“出口创汇“形势一片大好,不仅将每年的岁币岁帛挣了回来,还狠狠的赚了辽人一把。这笔帐仔细一算,怎麽也看不出,《澶渊之盟》使北宋在经济上吃了亏,但这个盟约在国家利益与外交实践中却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