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清之中叶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其中东乡武术尤为出名,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缩身扫地桩。械术姿式,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风格现以中、低盘架势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为多。步型中马步、弓步和震脚为多,转辗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勇猛凶悍。其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有谱诀。

    “浮山风景区”。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在浮山上,随处而见卖浮石的小摊点。浮石便是从浮山上采下,因其轻而多孔,放在水中可以浮于水面,故名曰:“浮石”。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一点四亿年至一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纪早期近四千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凡大山者,往往是名人墨客足迹踏过的地方,浮山当然不例外。唐宋时期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均曾到此览胜。至于赫赫有名的桐城派宗师方苞、姚鼐、刘大櫆,就一生都在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构成了江南最大摩崖石刻长廊。这些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或是铁画银钩,或是清瘦严谨,或是丰润饱满,或是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一大名景。

    “白云岩风光”与人文传说。白云岩又名“小浮山”。白云岩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山多奇峰怪石,古人石刻,茂林修竹,更有清泉碧水。岩前有寺,为白云岩寺,历史悠久。白云岩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相传,宋治平元年(一零六四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白云岩寺内有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日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线泉”。又,洞壁有石纹,西如龙鳞片片,东似虎毛斑班,是为“龙盘虎踞”。白云岩景点“白云青鸟”的传说:宋元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