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属扬州之域。西周,封为宗子国。春秋,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东汉(二五至二二零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三国(二二零至二八零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西晋(二六五至三一七年),属庐江郡。东晋(三一七至四二零年),属豫州晋熙郡。南朝(四二零至四七九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四四八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隋(五八一至六一八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五八九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唐(六一八至九零七年),初为同安县,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七四二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五代、十国(九零七至九七九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北宋(九六零至一一二七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政和五年(一一一一年)属德庆军。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南宋,为桐城县。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元,为桐城县,属安庆路总管府。明,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清,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属安徽省安庆府。中华民国,为桐城县,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二十四年(一九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制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四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
枞阳县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繁多。境内山峦峻秀,湖泊交错。有远近闻名的石屋寺,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自古枞阳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枞阳虽不是旅游胜地,却也有不少淳朴的民风和艺术以及俊秀的风景。
“枞阳腔”。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形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黄梅戏发展迅速,成为枞阳一大剧种。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弋阳腔传入枞川,迅速与属吴声的昆山腔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并结合本土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山镇人阮自华在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崇祯初年,精通音律的山镇人阮大铖,“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他的家班能唱昆腔、弋阳腔,也唱枞阳腔。《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
“东乡武术”。枞阳重文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