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几个小的村镇,李天行往东北方走了六十多里,远远地他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城门楼,走近了,只见上面两个大字“平凉”,这就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的平凉了,李天行不免有些兴奋。虽然,在下山前,太师父也让归林师兄带自己下山几次,可只是在山脚下的小镇转了转,只听说平凉就不远了,还是个有名的古城。
李天行加快了步伐,进了城门,那脚步就不由得放慢了,因为眼睛不够使的了。从前去过的乡镇,不过比村子大点,平日里也冷清,只有集日或节日才热闹一下。可这里就不同了。
走在宽敞平整的街道上,两旁房屋一个紧挨一个,还有不少房子是从未见过的样式,两、三层高的房子也不少。有的街道两旁各种店铺特别多,卖吃的、卖药的、卖珍宝首饰的,卖字画书籍的,当铺、钱庄、客店,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很多在街边摆摊的,挑着担边走边吆喝的,身边人来人往,穿着也很时髦精神,也常有骡车驶过,还有一种人拉着跑的车,车上坐着人,他自然不知道这是洋车。
忽然,李天行看到一个身穿中山装的年轻人,志高气昂地骑着个两个大轮子的车,很是新奇,便扭着头盯着看,心中还琢磨着那样细细的两个大轮子怎么能两脚一蹬一瞪地就能载着人飞快地跑,却不会倒?
旁边一个卖蔬果的老汉见他好奇张望的样子,笑呵呵地说:“这位小道长,是没见过那物件吧。那叫‘自行车’,是洋玩意。前几年才有几个大户人家买来骑着,可是稀罕物呐,听说值好几百洋元咧!”
李天行向老汉拱手道:“谢谢老人家指点。请问老人家,今天是集日吗?这么热闹!”
老汉说:“不是什么集日,这平凉城里只要不是坏天气,天天都这样。不像俺们乡下,只有集日才热闹。我说小道长,你从哪儿来呀?是打崆峒山来吗?看你这样子,要去远地儿?”平凉离崆峒山不远,常有道士进城,因此这里的人们见到道士都习以为常,老汉不过是看到李天行背上鼓鼓的行囊,略有好奇而已。
李天行答道:“正是从崆峒山来,要去东北。”
老汉露出诧异之色,道:“东北?那地方可远着咧。看你年纪不大,这一路可不太平。干啥去那么远?就你一个人吗?”
李天行听着好像老人知道东北,马上追问道:“老人家知道东北在哪儿?有多远?要走多久能到?”
老人说:“唉,到底有多远我可不知道。前年俺村里丁家的一个侄子,说是和几个小子一起去闯关东,如今也没个信儿回来。听说要沿着长城一直走到尽头,还要往北,都快到高丽国了!”
李天行不解地问:“关东?那是个啥地方?”
老人说:“关东就是东北,一回事!唉,这些年仗打个没完,日子难啊!年轻力壮的就想到关东去碰碰运气,听说那人少地多,土地也肥,开不过来,有不少人发了财!咳,都是听说,谁知道呢?光是这路就不好走,要不是没了活路,谁想背井离乡,跑到那老远的地方去撞运道呢。你一个道士,怎么也往那儿跑哇?”
李天行微微一顿,答道:“我是要送师父的骨灰回去安葬。”
老汉听了,神色凝重起来,说:“哦,不容易!看你小小年纪,一个人,不容易啊!”
李天行告别了老汉,见天色不早,就寻思着如何找个地方过夜。先是问了几处小客店,算算账,觉得还是省着用的好,就想找个避风处将就一晚,又觉得肚子饿,便拿出备着的玉米饼子,边吃边走。
路过一家小饭馆,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看着不过八、九岁的小女孩,被店老板赶了出来:“去去,外边要去!脏兮兮的,你跟这儿转悠,客人还咋吃饭!”
小姑娘怯怯地看着店家,只好离开,迎面正碰见李天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