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字何解,崔如英,你来作答?”
“贤友居”内大约六c七十名学童少年,被一一点名作答,表现最为出色的是崔昇及崔潜崔汲兄弟,崔如玉次之。被提问的大多从容镇静,绝无答非所问c结巴莫定,崔氏文风可见一斑。
崔如英缩在不起眼的地方,津津有味的瞧着,心生赞叹,看看大家伙都亮过相了,唯有自己仍无人提问,倒是正合他意,不想崔翕便向他发问了。
虽是突然,却无仓促,斯然起身,先捋了捋衣襟,众人听得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想了想,他以白话释之:“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他这番释义,条理清晰,用字明了,较之现下通行的经义释疑,增添了自家观点,绝无空洞无物。只是,白话再释令人有些诧异。毕竟,在场的就便是八岁小儿,也是习惯了文言问答。
崔翕再问:“天命之谓性,率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直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详解之。”
“我去,来这么一大段,工程量太大了有木有”崔如英腹诽不已,脸上却瞧不出丝毫变化,并不思索,直接作答:“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主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看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c乐c刑c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好家伙,似是诵读,但就便是最权威的经义解难之籍亦无他如此详解,听者开始收拢心思听他侃侃而言:“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幾则已动,人员不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子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c怒c哀c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上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听到此处,已有人张大了嘴不知合上,这少年面容稚嫩,俊逸非凡,如此朗声道来,愈发的气质出尘脱俗:“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適不然,则极其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