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任我参。(此诗源于1983年齐云山某道观无名氏手写,特注!)
子玉反复地看了两遍,看后细想:这偈似佛又似道的,难道这是个做过道土的和尚率性所为?
正怀疑之间,方丈来了,是个高瘦老和尚,子玉起身作礼道:我是离这不远的慈仁铺人,在外经商路过,不想错过了宿处,望大师方便,断少不了香火功德。
方丈见二人仪表不俗,便命沙弥备饭,自己陪二人闲坐,子玉自是谢过。
子玉无话找话,便把刚才对那首诗的疑惑说了出来,但见那和尚并不接话,只是把眼睛搜看二人,这让子玉小姑有些疑惑奇怪——出家人本不应该这样不礼貌地看人!
这时,只听那和尚半晌方说:阿弥陀佛,施主贵客,只是有句话,老衲不知当讲不当讲?
子玉见他说得郑重,不知他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便对方丈拱手道:我等本是个凡夫俗子,大师若有指点,不胜感激,尽说无妨!
和尚合掌道:如此,那老衲就斗胆直言了,若是不对,还望施主莫怪。
说完,又细细地端详了二人一会,这才道:老衲略知相人之术,今见施主丰神俊逸,这位女施主更是清净脱俗。但,都似有蛇纹入口,怕难了完善。如今这世道,清纯最易招污染,正直更易受破残,以你二人聪慧,若能一心参佛,必能了脱轮回之苦,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子玉柳姑听他这样说,心中不禁又好气又好笑:这个迂和尚,莫不是这庙里缺少人手了——就是真要度人出家,佛家也还要讲究个机缘凑巧,明知我们是两口子,他怎么会现在这样说话,真是无理!
那子玉更是心下有忿:什么蛇纹入口,只我那一箱子银元,只要好生度日,总也不会穷到饿死的地步。
心中虽这样想,但在人家屋檐下,也只好还是陪笑道:这种江湖相术,本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我们凡尘难了,难解大师佛意。大师若真有相人之术,便细说一下我们以后到底会如何?
说着实有好相的得意音色,和尚摇头叹道:天机不可预泄,孽缘未了,果然难度。也罢,老衲送你一本无量寿经,若有闲瑕,多多翻看,也可预积一些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说完,从桌上拿过一本黄页面的书递给了子玉,子玉接过谢了,正要翻看,饭已上来,二人吃了,各引入寮房歇息。
子玉住的是一间古旧的用青石垒就的房子。房中一床一桌一椅,桌上一灯如豆,昏昏暗暗的,跑了一天,也管不了满屋的潮气霉味等等许多,一头栽到床上便睡,一会便入梦乡.也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忽见那小姑来了,盈声笑道:天都大亮了,还睡,你不是说要带我看看你们家乡的名山吗!
子玉一看,外面果然太阳升得老高的了,便慌忙起来,来不及洗刷,便拉着小姑的手,往那山中走去。
这山子玉自己小时候就来过多次,自然熟悉。便一一导游指点:这是滴水洞,那是金谷洞,这是张公岩那是金鸡洞,那是仙人脚印仙人床等等不一,看得小姑连声称奇:果然是个神仙般的好地方,只是,只是为什么这山里有许多带金字名的景物?
子玉道:我也不知,只知好象自古以来,就一直都这么叫,想必有来由——也许是这山里有金子吧二人一路说说笑笑,不觉来到了山顶,举目四望,群峰尽收眼底,四围田舍平阔,炊烟袅袅。但见那山顶上还刻有一诗,小姑便念了起来:
扶云登绝顶,绕岭上高岗,踏破三蒿翠,携来两袖香。一河春水绿,十里菜花黄,臂舞山河动,犁飞车马忙。
子玉道:象这样的诗,这山中也不知有多少,你且跟我来。
说话间拉着小姑的手,早到了一块大石旁边,那大石立在同崖边的一个最高峰上,似乎摇摇欲坠,两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