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拖木埂太落后

    颜永农把帮孩子找家人当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当前该做的最紧要的大事。不管是自己家里的农活,还是外面赚钱的手工活统统搁一边。

    “明天该带孩子到哪里找他父母呢?”这个问题每次在回家的路上都纠缠颜永农。个把月了,他们走访了许多人,他们是养蜂人、烧窑人或外地来这里当上门女婿的人。能到的地方他们都到了,能访到的人都问遍了,他们手上没有外地人的信息了。民政局那里也没有消息。

    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颜永农听人说:现在城里人丢了人兴在电视、广播、报纸上登寻人启示,也有人把寻人启示贴在大街小巷里。这给了他希望,他决定通过这两条途径去找找看,不再像那无头苍蝇瞎撞。但是第一条行不通,电视机这玩意儿村里人只闻其名,真正见过其真面目的没几个人。到底那东西是圆的、扁的、方的人们想像不出。

    反正没听说哪家买了那东西,连村里最时髦、最前卫、最具现代化的村长家都没有。早些时候村长上上下下有个“话匣子”随身带着。村长管它叫“收音机”。那些没见个世面的老头、老太很觉新奇,围着那玩意儿前后左右看了个遍,就是看不出名堂来。

    “里面有人在说话,这么一点小的东西,是怎么装下人的?还不止一个人有时还有一伙。”有个老太婆说。

    “嘿,真是个怪事,面对着面却看不见人而听得见声音;还 锣鼓、唢喇、笛子闹翻了天。”有位老太问。

    “是鬼在作戏?只有鬼不占地方,来无形去无踪又出得声来。”有个老头说。

    “莫说得吓死人,收音机里装着一大伙鬼哪个敢买。”有人反对。

    “村长,你见识广,讲给我们听听到底是么样一回事。”

    村长除了买这东西时营业员教他如何开、关外,其余的一无所知。只得说:“反正是收来的声音。这东西长着“顺风耳”,城里人在那头热之闹之的声音它全听得到,它里面又有个‘过话筒’,凡能听到的响声都分毫不差地传出来。”

    听说电视机先进多了,不但长着“顺风耳”生有‘过话筒’,还安着“千里眼”,地面上什么地方的景都能通过它看得明白,并装了魔镜能把看到的事情活灵活现反射出来。通过它天上的事可知一半,地上的事可全知。电视这玩意儿真好可惜这里没有,即使你家买了电视机也只能当看货,当摆饰。因为那东西用柴烧不开,非得用电。而村里及今还没有照上电。几年前村里就号着架电线照明,可迢迢路远、山高林密谈何容易呀!

    至于报纸在这文盲村里没得几个人看得懂读得通,连读完初中毕业的人都屈指可数。在那交白卷光荣的年代,时兴“开门办学”这种教学模式,课堂设在广阔的天地间,黑板挂在高高的树桠上。同学们上课就像露天里看电影一样席地而坐,不需要书桌因为不大用纸、笔、墨。课本在老师的肚里,一学期快完了书还没到。学生们的作业主要是开荒种树、修渠道、修大寨田。一个初中毕业生不会打借条的不足为奇,让回答1减2得多少时当哑巴的大有人在。

    近年来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老师、学生进了教室,学校在抓教学质量,重视升学率。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农村娃儿要想跳出农门必须上中专、大学于是钻命地读书。不过所有这些都是山外人的变化,拖木埂人照样一成不变。这里的家长们对孩子读书得佛随佛(随便),孩子读得书一好,读不得书二好,要做的事多得去了,如带弟弟、放牛、砍柴等。孩子们呢?不明确学习目的,不懂读书的重要性,没有读书的动力,加上书又难得读,所以没几个把读书当回事的孩子。多数大人这样说:“读得了什么名堂啊!只是送他们到学校里养几年骨头。” 因此挖胯锄的人里头能流利、完整地读出一篇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