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帝就是月球中的外星人精神领袖。盘古大陆上的神话时代就像一座高科技宝库,宝库中的最大宝藏就是神级文明(外星文明)的高科技,而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就是《山海经》,要想找到宝库大门上的秘密锁孔,就需要正确地解读《山海经》。
在发生大陆剧烈漂移这种大灾难时,只有皇室这种上层集团才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管史前资料,底层老百姓能活命就不错了,根本顾不上其他的。所以在此之后,《山海经》等重要资料一直由夏王室保存,后来随商王室迁到了中原地区。
《山海经》是夏、商、周三个王朝代代传承的皇家专属书籍。这些书在周朝时从王室档案馆中流出,进入了民间,就是缘于“姬朝奔楚”事件。姬朝是周景王的儿子之一,因争夺王位失败而逃到了楚国,他在临走时带走了大量周皇室图书档案典籍。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原还没有发明纸啊,书都是用很笨重的甲骨、木牍和竹简等做成的。姬朝为什么不带走金银财宝,却不嫌麻烦带走这些笨重的书呢?因为书里的内容比金银更重要、更宝贵!尤其是《山海经》,这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正统的皇室才有资格保管这些资料。
所有的上古资料都在讲那个天文和地理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的时代,许多动物和植物就是各地特有的物种,陆地分散开了几千年,后人根本不知道那些陆地的情况,只能在上古资料的记载中寻找线索。
总之,由《山海图》转录而成的《山海经》所记录的就是人类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但是,只看那一段历史,而不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不行的。人类研究《山海经》,不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不能只在那一个时空节点上进行研究,应该参考《宇宙通鉴》里的系统讲解,纵览全局才行。
需要注意的是,中原地区保留下来的《山海经》《易经》等记录史前文明的书,曾经都是口口相传的精华,言简意赅,里面有很多是音译!音译?对!就是音译(本书里的音译是指把读音译成文字,并不是说把外文译成中文)!当时的人能听懂,但之前时代的人和之后时代的人听不懂。文化断代就是这么来的。另外,还有标点的问题,古人写东西一般没有标点,会让后人对古籍意义产生曲解(中国在宋代才发明了逗号和句号,而其他的标点符号是在民国时期才在西方的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制定的)。最开始写的人知道怎么读,可后来看的人不知道怎么读。比如,《易经》中的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思,而且还有通假字(音译),究竟怎样读,取哪一种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再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就应该这样读和写,其中“盘古开”是一个地质事件,“天辟地”是一个天文事件,读成“盘古/开天辟地”则成为一个神话事件。因为史前文明是经历过全球统一的时代的,所以盘古(pangaea)是全球通用的相同读音的词,意思是整个陆地,全世界。(这类基础的字词在东方和西方的意思及读音都很相似。比如,汉语的“路”用英语说是“route”或“road”,石头是“stone”,还有妈妈、爸爸都有“啊”的音,在一些地区,爸读作“大”,也有“啊”的音)
盘古大陆分裂的事件在中国少数民族(彝族)中一直流传着,可传着传着,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盘古开,天辟地”就变成了“盘古,开天辟地”。如果只研究地而不研究“天”,就无法真正领悟《山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还有中医也是这样,白纸黑字在那里写着,但是后人很难真正领悟、参透。比如,弄懂中医也必须有跨界的能力,要上通天文(天体运行造成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下知地理(各地水土对人的影响)、中晓人事(人的精神方面受到的影响),就算参悟了,传承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不少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不教,有的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