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在离家十华里之外的集镇上,位于镇子西头,面积也比原先的小学大的多,也气派的多,我们那里称之为“镇中学”。镇中学是一块长方形的地块,南北向,坐北朝南。学校门前是一条河,河面大约有十五米宽的样子,河上架着一座桥,是中国传统的石拱桥那种,这座桥就是通向我们学校的重要通道了。走进学校,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飘扬着国旗,旗杆位于进门的左侧。沿着学校大门一直朝里延伸的是一条宽敞的红砖路面,道路两旁各栽着一排一人高的松树。红砖马路把学校一分为二,左边是教学区、右边是生活区。教学区由三排长长的教室组成,由南到北依次是初中一年级教室,初中二年级教室,初中三年级教室。每排教室共有九间,三间为一个班级,每排共三个班。我们学校共九个班级;生活区由六排房子组成,每排房子共六间,每排房子中间有两道山墙把这样的房子分隔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两间房子。这样的每个单元住着一位教师。我们学校共有十五个这样的单元。生活区最前面的一排六间房子是被一道山墙一分为二,分割成了两个各三间的大单元,这里不是老师们生活住宿的地方,而是老师们办公的和开会的地方。每天课前课后,他们会在这里批改作业、准备教案,周一和周五,他们会在这里集中开会。在教务区和生活区的后面,有一大块空旷的场地,这里是学校的操场。操场是土质的地面,操场中间有两个篮球架、角落里有两套双杠、两套单杠,除此之外在没有其他运动器材,在农村,学校里对体育课并不是很重视。这里的老师就不同于我小学的老师了,这里的老师都是国家正规编制的教师,除了几名老教师外,这里的老师一般都是近些年从市、县的师范院校分配下来的年轻教师。我们初中的校长姓周,是个在这一带威望颇高的老校长。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张长方脸,留着二八分的中长发,带副老花眼镜,常年是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装,平日里一脸严肃。
我被分到了初一级二班,我们班有五十人,我们班的班主任的是一个将要退休了的老教师,姓胡,消瘦身材,略略留着胡须 ,牙口比较稀,笑起来的时候能够清楚的看到他稀松的牙缝。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胡稀牙”。胡老师教我们历史。我们初中共开了九门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和生物课,其中也有音乐课和体育课,不过这两门课不属于升学必考课程,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把这两门课算在正规课程里。
新学校由于离家远了,步行回家吃饭是来不及了,这时候我拿出了以往卖知了壳和草药的钱,凑在一起好歹买了俩旧自行车。这样我在初一和初二的时候仍然和以前一样,是回家吃饭的,只不过后来到了初三年级,学习紧张了、即将面临中考了,我才改成了住校。其实说是住校,并不是指住在学校里,学校里并没有那个条件提供宿舍给学生们住宿;而是说几个同学合伙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房子,早饭和午饭在学校食堂里吃,晚饭和睡觉则是回到出租房里解决。
新学校的生活是新鲜的,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兴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打扫着教室,彼此认识着。学生仍然都是农村的孩子,只不过和小学的时候相比,这里多了些街镇上的孩子。那些街镇上的学生由于离家比较近,在学校里就有了优越感了,说话的语气、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底气。刚开学的新鲜劲一过,大家都进入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的管理也并不严格,毕竟都是农村的孩子,在家野惯了,把那股子性子也带到了学校里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不过后来随着教学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加大,有些学生就开始跟不上课了,再后来,有一部分学生就自暴自弃、消极学习、干脆做起了学混子。就我们班来说,初一的时候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