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色,似乎又有难言之隐。但无论如何,他绝不能让岐王为难。
于是,他谦恭有礼地说:“承蒙公主和王爷厚爱,王维愿听王爷安排。”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一母所生的妹妹,玄宗对她格外眷顾,不仅为她在长安皇城西边建造长安最大的道观——玉真观,还在骊山、终南山等地为她建造山居、别馆等住处。她的住处奢华气派,曾有大臣上书嫌太过奢糜,但玄宗都一笑了之。
玉真公主此番邀请岐王和王维前去的骊山别馆,位于骊山西边,和玄宗钟爱的华清宫遥遥相望。
事不宜迟,岐王和王维跃然上马,快马加鞭地出了长安城,往东北方向奔去。大约走了30多公里,就到了骊山脚下。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0多米,高耸入云。自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聚集之地,离宫别墅、玉宇琼楼,遍布骊山上下。
置身骊山脚下,王维不禁想起,6年前,他在这里写下《过秦皇墓》时,还是一个准备去长安求取功名的青涩少年,如今,6年过去了,他不仅成了眼下风头最盛的新科状元,更重要的是,他还将凤冠霞帔迎他今生最心爱的女子。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璎珞,我要许你凤冠霞帔,一世无忧。此生清风明月,长伴天涯。”王维幽幽想着。
他的人,虽然还在骊山;但他的心,早已飞向了千里之外的璎珞。
玉真公主虽出家为女道士,但她并未“缁衣顿改昔年妆”,过青灯黄卷的枯寂生活,而是广游天下名山,尤其对青城山、骊山、终南山情有独钟。
在长安玉真观待久了,她就会去山上小住,并在那里举办诗会,广交天下名士。诗会的座上宾,大多是道行高深的教内人士和能诗善赋的文人雅士,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沿着骊山蜿蜒而上,不多时,就到了玉真公主的骊山别馆,王维随岐王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弯清澈见底的池水,各色鲤鱼畅游在碧绿的水草之间,平添了几分宁静淡远。
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两米来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是一扇月洞红漆大门,大门虚掩,不时有谈笑声、音乐声袅袅传来……
早有下人进去通报,不一会,玉真公主满面含笑地迎了出来。
“四哥,你们一路风尘,辛苦了,快快请进。”公主头戴莲花冠,身着紫色道服,手持拂尘。虽无其他首饰,但依然散发着一种只有公主才有的尊贵和气度。
因为道教始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名道高真以着紫色道服为荣。今日玉真公主这身打扮,足见她对此次诗会之重视。
“辛苦什么!为兄倒是希望妹妹得空时多办几场诗会,也好让为兄附庸风雅,有些长进。”岐王哈哈笑着,大步踱入堂舍,在座众人看到岐王,皆起身行礼。
待玉真公主和岐王落座后,王维上前一步,向玉真公主行了一个大礼,谦恭地说:“晚生王维,特来拜见公主殿下。”
玉真公主将目光从岐王转向王维,一年不见,她心里颇为感慨。
她第一次看到王维时,就觉得他是一个天生的发光体,即使在茫茫人海中,也会自带光芒、脱颖而出。一年过去了,他身上的这份光芒,已然愈发明显。
一时之间,原本谈笑风生、游刃有余的她,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沉吟片刻,她似乎恢复了平静,脸上露出了暖暖的微笑,说:“欣闻王公子金榜题名,今日该为王公子庆贺一番才好。”
王维俯身弯腰,并未抬头,继续谦恭地说:“多谢公主厚爱,王维感激不尽。”
玉真公主心里一怔,明显感受到了王维今日的过度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