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离开崔府、回到长安云来客栈的王维,何尝不是如此?他的一颗心,似乎已经留在了崔府。

    连日来,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夜深人静之时,耳畔响起的,总是那晚在崔府庭院听到的璎珞的琵琶声……

    这晚,他再次辗转难眠,无法入睡。只好披衣起床,借着烛光,拿起一本《汉书艺文志》,随手翻了起来。

    忽然,一首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映入了他的眼帘,他不禁轻声读了起来。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读罢《凤求凰》,王维不禁掩卷长叹。

    什么是知音?800多年前的司马相如,不正是知音么?他此刻的满腹心事,不正是司马相如笔下的“凤求凰”么?

    所不同的是,司马相如在《凤求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咏叹中,终于赢得美人心,抱得美人归,和卓文君一起立下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誓言,从而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而800多年后的他,还能效仿司马相如,用一首情诗求得心上人吗?

    他不禁想到了璎珞的眼神。从璎珞看他时的不胜娇羞里,从璎珞对他的欲语还休里,他觉得,璎珞对他是有情的。可是,他少年丧父,上有寡母,下有弟妹,自15岁到长安求取功名以来,至今一事无成,这样的他,又怎能配得上璎珞呢?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母亲,为了弟妹,更为了璎珞,我是否应该放下执念,去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呢?”

    在一豆青灯发出的幽光中,王维决定,为了有资格追求璎珞,他要放下文人的清高,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比如,拜谒长安的权贵。

    在当时的长安,无论科考还是入仕,须有权贵推荐才有把握。

    而当今权贵中,数唐玄宗李隆基的几个兄弟最有影响力。比如,宁王、岐王和薛王。

    宁王是李隆基的大哥,名叫李宪,是唐睿宗李旦长子,本名李成器,出生于公元679年,比李隆基大6岁。

    公元710年,李旦登基后,立李宪为太子。但李宪深知,父亲的登基,离不开弟弟李隆基的鼎力相助。正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平定唐中宗的韦皇后和诸武,才为父亲夺得了皇位。而且,此时的李隆基,手中已掌握兵权。于是,明智的李宪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对主动让位的大哥李宪自然十分感激,封其为宁王,让其锦衣玉食,安享天年。

    宁王善音律、能诗歌,尤其擅长击羯鼓和吹笛。远离政治后的他,乐得逍遥自在,不妄交结,不预朝政,和歌姬美妾日日笙歌燕舞、寻欢作乐。

    李宪让帝位,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不仅在历史上书写了另一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而且也让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开元盛世。

    岐王是李隆基的四弟,名叫李范,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隆基小4岁。和大哥宁王一样,他也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喜交文人雅士。

    不过,和宁王喜欢热闹不同,岐王性情淡泊,礼贤下士,喜欢宅在府中,和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品茗喝茶。

    薛王是李隆基的七弟,名叫李业,和宁王、岐王都感情甚笃,是宁王、岐王的小跟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维决定先去拜访歧王。

    这是公元718年的深秋,秋风瑟瑟,落叶满街。王维来到坐落于长安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