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并持续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八十年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如现在发达的年月里,普度其实成了大家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交际场所与机会,其社交功能,远大于祭祀、宴请的含义,其规模更是远超春节时的拜亲访友。
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商品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很多新奇的事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像雨后的春笋,突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欣喜之余,又充满了困惑与不解,急需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借鉴学习。普度节,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边远角落的熟悉的人,都被请来,济济一堂、款款而谈,融合、升华,再融合,再升华。大家聚在一起,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畅所欲言,广交朋友,寻找机会。很多生意买卖,工厂开办、店铺开张,这样重大的事情,常常是在普度那段时间里,被提议出来、被规划好,普度过后,再被落实实施。
当然了,那时的普度,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蓄积压抑了几年、几十年的怨气、怒火,在吃普度的时候,一不小心,便在酒桌上,给掀了出来。除斗嘴、吵架、耍狠外,甚至发展成斗殴、群架,这样很恶劣、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每年的普度,都有被打死、或因饮酒过量死人的事件发生。
而且普度的时候,人们盲目攀比,消耗了大量物力、人力和金钱。有钱的人家,一点也不在乎。而没钱的人家,每年到了这样的季节,就会犯愁,没钱办,或办得差了,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会被别人瞧不起,以致担心,往后会更加的门庭冷落,更无法在人前立足。所以那时,争相攀比、奢侈浪费的风气,也在普渡节和人们的心里,悄然滋长。
所有这些,都成为后来,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的理由。随着政府大张旗鼓的提倡,大家也逐渐认识到,普度时大宴宾朋的弊端,是对国家资源、社会风气、家庭经济、个人健康,极大的危害。所以普度的仪式与规模,就被一再的简化与压缩。时间从原来的一个礼拜,减为三天,再到现在的一天,仪式也由祭祀加大摆宴席,变成了仅仅进行祭祀就结束了。
但话说回来,那个时候的普度节日,的确是小朋友们最为喜爱的日子。一是因为,有太多、太多好吃的东西,可以大饱口福了。二是由于,大人们都在紧张的忙碌着,无暇管束这群,调皮捣蛋、异想天开的孩子。这也成了孩子们,一年仅次于春节,最自由、最逍遥的时光,简直到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法无天的地步了。
现在是外婆当家,做普度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自然而然的,统统得由外婆,出面经办。第二天,除了外公和二舅去上班,大舅跑去外头,找他的铁杆兄弟,歪头与丫蛋外,大舅妈、二舅妈和外婆,都请好了假,连同妈妈,总共四个人,开始忙活了。外婆在上个礼拜,就已订好了,准备做面点、以及油炸小吃的材料。这些材料摆满了厨房、杂物间、餐厅,和祖屋里的几间小厢房。
石头房子前面的大石臼,这时候不仅可以派上用场,还能好好的大显身手一回。
这个巨大的石臼,可一次性放进十斤左右的大米。舂米时,需要用一个非常沉的石碓,才能捣碎,放入臼中巨量的大米。这个石碓中间,是一个碗口大的通孔,可穿过一根长2米多,也是碗口粗的大木棍。然后在靠近石臼的位置,立一个高约1米、半人高的门形框架。将穿过石碓的木棍,支在这个门形框架上。舂米时,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站在木棍的末端,用力按下,有将近一人高的木棍,直至木棍靠近地面。这时由于杠杆原理,在门形框架另一端的石碓,就被抬高。接着,松开由人按住的木棍,石碓便会落进石臼里,把石臼里的米,舂捣一下。而在石臼旁,常常会站着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