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一说,“你怎么把这个事情都给忘啦?”她又会很生气。唉,她还特别爱到大街上去,一看她出门,我就很紧张,生怕她会走丢,回不来。想要跟着她,她又不让。我就问她,‘阿嬷,回我们家的路,你还记得住吗?’她就瞪我一眼说,‘你当我是小孩啊!想来考我呀?’唉,心里就是怕呀!”二舅伤感的说。
“嗯,才不到一年的时间,记性就忽然变这么差了。去年这个时候,她还好好的,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外婆叹息起来。
又是一阵沉默过后,还是二舅继续讲,“哎呀,人要衰老了,你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阿爸,阿姆,还有我们大家,都这么尽心尽力照顾阿嬷,但她还是要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只能再继续努力了。只要阿嬷多活一天,我们就尽一天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好好的多享一天福。只要她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也算是我们做子孙的,尽了应尽的孝心了。不过,大家还是得有个心理准备啊!特别是阿爸,我真替你担心,怕你到时候,会扛不住。”
饭桌上的饭菜都冷了,大厅里的酒味、菜味、螃蟹味,连同天井里,各种植物与花的气息,全裹杂在一起,显得有些怪异,气氛变得异乎寻常的压抑。大家全都耷拉着脑袋,不再说话。
这样有好一会功夫,外公终于开口,把沉寂打破,“正好下礼拜,轮到我们这条街,举办普度节。如玉又刚好回家,我们就热热闹闹的办一回,让你们阿嬷,好好高兴、高兴!”
我们这里的普度节,相当于有些地方讲的鬼月、鬼节,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普度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份举办,每家每户,除了要操办,庄严神圣的祭祀、拜祖活动,还要广开宴席、大宴宾朋,没有热闹隆重的操办三天三宿,主人家绝对不肯善罢甘休。特别是经济实力好的家庭,往往要弄整整一礼拜,才会觉得过瘾、有面子。
大家事先选派代表,商议好顺序,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轮流举办。轮到的人家,都要竭尽全力、恭敬虔诚的准备与实施。有时候,会有大、小年,交替祭祀的说法。但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家才不管,究竟是大祭祀年还是小祭祀年,家家户户全都倾尽全力、争先恐后的操办,唯恐规模过小,触怒了神灵,遭到惩罚。更重要的是,大家怕,在背后被左邻右舍瞧不起,在暗地被亲戚朋友嘲笑,到时会抬不起头,很没面子。所以,那时往往不去区分大、小年,口头上虽有那么一说,但实际上,去年是怎么样的规模,今年依旧照办。只允许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不允许倒退了,一年反比一年小。
在举办普度的那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事先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糕点、水果、熟食、鲜花、供香、供金等祭品。
从普渡到来那天起,每天早晨,先进行祭拜普度公、祖先和逝去先人的仪式,然后在中午时分,举办宴席。前几天,先召集所有能请来的亲戚朋友,吃喝玩乐。最后一天,把最重要的亲戚朋友再次请来,连同所有帮忙操办的人员,统统聚在一起,搞个答谢宴。但不管那天,都是吃饭、喝酒、划拳、聊天,能喝多高就喝多高,能吃多饱就吃多饱,能聊多久就聊多久,场面越火爆,主人家越高兴。有的人家,等中午吃完后,稍事休息,傍晚继续吃喝。要到天黑了,主人才肯放客人回去。等客人散去后,家里人和留下来帮忙的亲戚朋友,会帮着整理、收拾,剩下的残羹冷炙,弄脏的锅碗瓢盆。第二天又是如此,少则三天,多则一礼拜。
这个风俗,在解放后几乎绝迹,只有民间悄悄的,小规模的进行着祭祀仪式。至于宴请,在解放后,一是允许操办的条件不够,二是社会舆论不允许,所以才没有大张旗鼓,公开的举行。但到了8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改革开放,人们的腰包突然鼓起来,思想也空前活跃,急需一个大的平台,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这个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