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了,张秋实回到办公室,陈志民问起了学校的近况,张秋实向陈志民介绍:学校有小学六个班,中学六个班,公办教师十二人,民办教师十三人。校长c教导主任c总务主任上半编的课,工友不上课,编制紧,教学任务很重,中学每人每天平均三节课,我们小学每天四节课。一天备课c看作业c上课机械地运转,晚上有时还要给学生刻写资料,难得的一个星期日,还得回家挣工分。真正累死了!
“你说累,生产队的那些青年们都羡慕你们轻闲呢。天晴不要晒太阳,下雨天,身上不拖泥带水。”
“也是,在这一点上,比农民确实要轻松一点,因为这是不同方式的劳动。但是,与公办教师比,同样是脑力劳动,绝大部分民办教师的工作量比公办教师还重些,他们拿几十元一月,我们却只有七元钱的津贴,学校对住宿开餐的要求却又是一致的。七元钱在学校吃了,攒不了几个零用线。与公办教师,我们无法比,但与农民比起来,却又有点自豪与兴奋。”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无端地去跟人家国家工作人员比啥呢?依我看,如果我是民办教师,工作态度比公办教师更要认真些。”
“为啥呢?”
“因为我们是当地人,所教的学生,不是叔叔c伯伯c舅舅c阿姨的子弟,就是三邻四舍的朋友c熟人的孩子,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更多一重嘱托,更多一份责任。”
“志民,还是你在部队锻炼了几年,思想觉悟比我高得多,我以前从来没往这方面想。”
“上课铃声响了,你有课吗?陪我去听听课,学点经验。”
“我看看课程表。哦,这节课王老师有课,在这个学校,相对来说,语文课只有王老师上得好些。我本打算批改作业,下午再改吧,我陪你去。”张秋实提了根板凳,领着陈志民来到了王老师的课堂。
一声齐刷刷的”老师好!”学生们整齐地坐下。张秋实在教室后方靠墙的地方,放好凳子坐下,背靠在墙壁上。陈志民拿了一个笔记本,坐到张秋实的身旁。
讲台上的王老师,虽年过半百,经年的粉笔尘染白了他的双鬓,但精神很好。只听他操着红丘陵的方言(虽然已经提倡推广普通话,但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教师,有几人能用普通话教学),朗声说:”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花开花谢,草木枯荣,候鸟迁飞,蛙鸣鸟唱等等自然现象。每出现一种现象,我们就知道进入了什么季节,科学上把它叫做物候。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
王老师简单地导入课堂,在黑板上写下文章的标题
大自然的语言
接着,王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摘抄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和句子,明确大自然说了什么,听了大自然的语言,你明白了什么。
王老师手里似乎攥着一根线,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与学生们展开讨论,学生们也踊跃发言:
“燕子飞回来,桃花c李花开放,春天就来了。”
“布谷鸟叫,割麦插禾,不要违了农时。”
“枫叶飘落,秋天到了。”
王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大家出身农村,除了书中介绍的这些物候,你还知道哪些?把它写在日记本里。王老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有个学生的《蚯蚓滚灰》写得好,就让他念给同学们听,一起分享。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王老师总结性地向学生们介绍,这种文体叫说明文,简要总结了文中的说明方法,指出写作说明文要注意的地方。
下课了,陈志民跟着王老师进了办公室。”王老师,听了你的课,颇受启发,但要我上讲台,真还不知道从何下手。”
“志民,你初来乍到,生疏并不奇怪,你上中学时,虽不在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