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入秋了,六点钟未到,天空还是灰蒙蒙的.КanShUge.La江北省江城市汤逊湖边,死一般的寂静,牟奇中在这里已经在坐了四年的牢,这是他平生第三次入狱。

    今年是猴年,他今年63岁。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恍惚入梦,辗转反侧,醒来不知道所梦何境。他唯一坚信的是,自己将会获得自由。

    从35岁到72岁,二十八年间他前后三次入狱,狱中时间超过十年。

    这10年,也是他认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壮年阶段”。这让他觉得“非常之悲哀”。

    这“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用“中国奇迹”来概括。

    曾经追随过牟奇中的冯仑、王功权等纷纷自立门户,成为知名企业家。

    前部下取得的成绩,让老牟觉得很欣慰。对于后辈,他又极其挑剔。他看到不同的闪光点,但没有一位足以让他“心悦诚服地崇拜”。

    在红水监狱是他的第三次铁窗之旅。

    红水监狱关押的许多是原来行政级别较高的犯人。牟奇中入狱后曾享受过一段时间独居一室的待遇,后调至另一房间。

    有时,牟奇中也会与一两位相对熟识的狱友聊天,他曾对某狱友说,出去后,他会办一所最现代化的北德医院,对富人提供最高贵的服务,对穷人收取最廉价的费用。监狱里不少人都知道牟奇中的这一宏愿。

    在监狱,他一刻都没闲着。他曾与一位狱友一起设计出了“可以进入世界十强的业务项目”,包括资金、技术和管理,他称那位狱友为“计算机天才”。他也曾很认真地计划把中国人大批量移民到非洲去,开发利用非洲的资源。他还为此进行了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和预算规划。

    他将自己天马行空的商业计划比作一条小溪。在一头大象面前,小溪是努力几步就可以跨越的;而在一只蚂蚁面前,却成了不可逾越的大海。他自比大象。

    迷迷糊糊间,狱中的起床时间到了。同屋的3个狱友开始起身、穿衣、叠被子。他们是“包甲人”,互相监视着对方的一言一行,尤其是针对牟奇中。

    几平方米的房间内摆了4张床、4个柜子,室内有蹲式厕所和淋浴,还有空调。为此,牟每月要与狱友平摊大约每人一百多元的水电费。

    徒手洗完衣服,老牟坐在了书桌前。说是书桌,实在简陋,没有任何摆设,大小不过如一张小学生的课桌,且是4人共用。

    现在,老牟所接触的外界信息,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经济观察报》等报刊和一些公开出版的法律类、政策类书籍,以及《新闻联播》。

    他的作息极其规律:每天上午阅读、写作3个半小时,午睡一小时,下午继续阅读、写作,晚上看《新闻联播》,监区允许时,还会看中央一套8点档的两集电视剧作为娱乐。

    很长一段时间,牟奇中都非常关注“互联”,他从这些仅有的资料中搜集一切蛛丝马迹,拼凑想象“互联”的模样。将来出狱后,他想以“互联”为介质,邀请一批有技术、有志向的的同道,共同筹办一所免费的络2.0大学,其中开辟一个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创”专业教育。他打算亲自主讲一门专业课——智慧经济生产方式。

    牟奇中怕冷,他在蓝白条相间的囚服内加件毛衣。这件棕黑色相间的圆领毛衣,他已经穿了四个冬天。他极其马虎,拿起毛衣就往身上套,没人提醒他前后穿反了。牟奇中抡起右手,习惯性地顺着板寸头往后捋了捋,然后戴上一顶深蓝色的鸭舌帽。因为监狱每个月都要理发,老牟已经不再是标志性的大背头造型了。

    前往食堂吃早饭,牟奇中独自一人在队列中走着,不与旁人言语。

    周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