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资装之厚薄,而不问其女之贤否。”这种择偶观念,已经跟今天有点接近。
不仅民间的婚姻风气如此势利,官员也未能免俗。
如宋神宗元丰年间,屯田郎中刘宗古“规孀妇李财产,与同居”。
更奇葩的是发生在真宗朝咸平五年的一桩事:两位当朝宰相向敏中和张齐贤,为争娶一位姓柴的寡妇,居然闹上公堂,打起了官司。
原来这柴寡妇家产雄厚,向敏中和张齐贤之所以争破头,用程颐的话来说,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要知道这在其他朝代,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大家以为宋朝人的生活观念守旧拘谨,但实际上他们开放得让人目瞪口呆。
而这个事件的结局是,因为闹的实在是太难看了,所以两个宰相双双被降职,向敏中罢为户部侍郎,张齐贤罢为太常卿。
同时,在宋代最受女孩们欢迎的小哥哥,就是文举生了,这是其他朝代远不能比拟的,因此甚至衍生出了一种当时独特的风俗,那就是榜下捉婿。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已经变得十分完善和严密。
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也受到了统治阶层的空前重视。
虽然在宋代,科举还并未成为进入仕途的惟一途径,但是想要在官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考取功名就绝对是必要的了。
不过,科举考试在宋代所起到的主要是积极作用,选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官僚队伍中,而它的种种弊端则是明以后开始占据主导的。
不过这不是本文探究的确,我们所要说的是,宋代的及第举人一旦中举后,可是能获得相当多的优越条件。
例如一旦金榜题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要知道,在唐代,取得功名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的,可到了宋代,完全不用,只要你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可以说,宋代士人在经过“十年寒窗”的艰苦努力之后,一旦科举登第,得到的将会是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超值回报。
因此考取功名的士人在宋代社会中所受到的重视和推崇也是空前的。
宋朝人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
虽然前一个标准是主要的,但是后者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文举生是当时最受女孩子们欢迎的职业。
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
这一作用在当时人眼中是更加被重视的,宋代自然也不例外。
因而为女儿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常常是使父母伤脑筋的大事。
不过,所谓的理想对象既不是女儿的个人意愿,也不是从女儿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亲从维系、发展家族的角度来考虑的。
正因为上述原因,考中科举的士人就成了豪富之家选择佳婿的“抢手货”,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真的是“十年勤苦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
其中“榜下捉婿”就是最为生动的例子。
宋代在由皇帝担任主考官的殿试结束后,就要举行唱名仪式,此时便是“金榜”之上的“题名”见分晓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