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施,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做保障,这一系列制即称为“礼制”。这就是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按现代学术理解就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社会学。

    周公的礼制首先是以回归敬畏上天为根基的。《礼记》的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毋不敬”是一部《礼记》的纲领,即“敬”乃“礼”之要。“礼”指外在表现上的容貌c举止c话语合乎身份c场合c有节制;“敬”是内心的敬畏敬重。“礼”是外在的行为,“敬”是内心的支持。每个人内心都要有一个大写的“敬”字,里面有了敬畏,德才会出来。统治者的最高德行就是内心敬畏上天的外在表现,所谓“大德”者尊“天命”便由此而来。

    遗憾的是,从周开始,统治者把自己称为“天子”,并且开始宣称“君权神授”,只有“天子”一个人具有祭拜上天与天帝对话的资格和权利,也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c主持“击鼓献玉,敬奉上天”的“礼”。这样,礼,就开始成为特权的象征,成为“礼别尊卑,乐殊贵贱”的等级制度的代名词。

    离开“天道”进入“人道”的周王朝,并没有能用周公制定的“礼”“乐”避免与商王朝一样的覆灭与战乱,到了春秋时代,孔子感叹“礼崩乐坏”,竭尽全力地呼吁“克己复礼”,幻想回归周王灭商初期,执政者处于反思心态的周公时代。然而,孔子忽视了“礼”的根基便是回归对天道的敬畏,因而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所以,这是对“礼”的外在形式的过分推崇。这不仅不能拯救摇摇欲坠的周王朝,反而成了秦汉以后集权统治者——皇帝们不断巩固自己的特权c不断地以“礼”为借口强化等级制度c各安其位的社会格局最有利的工具。

    其实,“天子”“皇帝”才有与上天沟通的特权,类似于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天主教“神父”“教皇”阻断民众与上帝直接沟通的通道,在民众与天道之间人为地设立了一个中保的身份。不同的是:欧洲基督教新教改革打破了这种中保制度造成的等级社会,按照《圣经》真理“人人都是罪人,人人都有权利自己向上帝祷告”重新构建了民主c法制的社会根基,重新建构了“在罪性面前人人平等,贵为总统也有可能犯罪的西方文明。所以,“政府必须被监督,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政治体制,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没有可以回到商c周以前“敬天”文化的宗教,没有可以提供人与人生而平等的《圣经》,也就不可能自己从内部打破那一经确立就不断被强化的“礼乐等级”制度。历史已经验证了这个脱离了“礼”本意的“礼别尊卑,乐殊贵贱”的宗法社会的宿命。

    小结

    1\甲骨文的“礼”字告诉我们,华夏祖先期初是敬拜上天的,至于这期初到底是从三皇五帝始,还是更早,还有待考古学专家进一步发现;

    2\殷商时期敬拜上天之礼被频繁的占卜冲击,商王朝也因此覆灭;

    3\周朝统治者执政初期制定“礼乐”制度,有回到“敬畏上天”的愿望,然而,人的私欲让他们僭越天道,通过给自己一个“天子”的身份,独享与上天沟通的特权,堵塞民众与上天沟通的道路,导致民众开始敬畏比自己等级高c特权多c礼制中规定的必须敬畏的“人”,这样,“礼教”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礼仪之邦”的实质也就是“等级明确,各安其位”的宗法社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产生疑问:不对呀,我们现在一提到“礼”,想到的都是“文明礼貌”“谦和礼让”“彬彬有礼”这样充满平等意识c温暖有爱的词语!

    是的,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现在能享受到的这些个让人温暖c舒服c能感受到尊重与爱的“礼”,是经过了100多年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造之后衍生出来的概念,与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