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情兮”,自作多情与我有什么相干(“奈我何”)。
冯娴,字又令,钱塘人。清初蕉园女子诗社的骨干,七子之一。同安宁仲虞女,适同邑诸生钱廷枚。工绘事,善诗词,有《湘灵集》c《和鸣集》。冯娴与其夫钱廷枚的朴园读书唱和堪称艺林佳话,并有《和鸣集》c《朴园唱和集》刊行于世,沈心友也为冯娴的《和鸣集》作序。冯又令才思敏捷,就是《红楼梦》里才思敏捷的史湘云的原型之一。其丈夫钱廷枚就是《红楼梦》中的冯紫英,也就是批书者脂砚斋。所谓一脂一芹即钱廷枚冯又令夫妇化名而来,即钱廷枚冯又令夫妻二人。
冯娴为作诗序说:蕉园之订,昉自丙辰气谊相投,有如一日。虽一岁中会面无几,而精神结聚无间同堂,以为陈c雷莫过也。
1694年,林以宁c冯娴c顾姒等为杭州名士吴人和妻子钱宜合著《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作序跋,也为诗社盛事。
脂砚斋批语很多看似知情人,两位主要批书者“曹雪芹”“脂砚斋”都是蕉园诗社相关的最重要的当事人之二,所以当然是知情人。
《红楼梦》的原稿本名《石头记》,就是石头所记。所谓“石头”即“思头”谐音。江浙石,思读音无区别。思头就开头思,方思,即昉思。昉意思就是开始。
石头记起稿后,是由空空道人抄录。空空道人即徐灿号紫言(带竹字头,即长箫。)箫管当然是腹内空空,道与人言,道与人听,所以紫言(竹头)怕人还不明白,又以吹箫推义,号空空道人。所谓癞头和尚,也是徐灿,笛箫谓之天籁之声。
徐灿抄录后的稿本没有章回目录,所以寻找更知内情的人,冯又令,钱廷枚,陈子襄(东鲁孔梅溪),吴吴山(吴玉峰),披阅增删,诸公先睹为快,批阅为乐。
证据显示,蕉园诗社活着的女子后来(1694年以后)只有冯又令始终没有离开杭州,其她人(包括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等人)大都随丈夫在任上,或在都中(北京)居多。所以刚好冯娴是个闲人,所以篡出章回,分出目录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冯又令娴(史湘云)身上。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娴为泪尽而逝。是徐灿(畸笏叟)的批语。这个“曹雪芹”冯又令娴于1702年(康熙壬午年)去世。关键问题还在于,只有单独的冯娴的娴字才可化为单字弦,琴,“芹”。二敦的雪芹是两个字的名号,不能以一个芹字代替。
“曹雪芹”冯又令娴1702年去世时作者还活着。(作者洪昉思死于1704年),冯娴死后,作者洪昉思还作了开卷作者自云的一些序言楔子。所以畸笏叟对此有批语说,“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作者就是拿化名曹雪芹的冯又令娴作挡箭牌。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这是脂砚斋(即冯又令的丈夫钱廷枚)批语,所以称一脂一芹,都是亲身经历的能解者,即理解而作编辑和批语者。
冯又令死后,钱廷枚(脂砚斋)想再问石兄(思兄,洪昉思),又怕遇不到。之前找癞头和尚(徐灿)都不遇,奈何,奈同样不遇的何。
所以成书是由几个蕉园诗社的相关成员的共同参与。“曹雪芹”与东鲁孔梅溪,吴玉峰,空空道人都是参与成书的冯又令娴,陈子襄,吴吴山,徐灿等人为批书临时起的名号。古人为一件事,一次诗社,一次雅聚,甚至一首得意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