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民间百姓们的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旒有三塘,蓟七香;汕保太平,彔求昌。”
它所指的,正是五海二十七国中,首屈一指的四座城邦——旒国三塘城、蓟国七香镇、汕国太平城,以及彔国昌城。
四座城池中,唯有蓟国以镇闻名。
倒不是说这座城镇规模小人数少,恰恰相反,七香镇钟灵毓秀,鸾翔凤集,是四座城池中的翘楚。
它之所以以镇划区,其中是有一个缘故的。
据县志记载,七香镇最初,只是一片依山傍水地形开阔的平原,周围数十里内杳无人烟。虽然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是交通出行的不便带来诸多问题,阻碍了人们想要涉足的念头。
直到有一天,一位姓姚的香料小贩,带着亲眷老小路过此处。
他见到这里青山连绵,清河漪涟,心中顿生喜爱。原本只是倒卖香粉药饵的货郎,动了种植香草鲜花白手起家的想法。
于是,从那时起,这片无人问津的青山秀水,开始一点一点热闹起来。
先是姚家的一个小窝棚,到后来是三四家簇拥,十几家连成一片,接着几十家,上百家……
香草田也从最初的十垄,扩展到一亩、几十亩、成百亩、上千亩……
每到盛夏时节,仙草茵茵,方圆数十里都能闻到各种各样的花草芳香。
七香一名,由此得来。
而作为七香镇最初的创建者,姚家。有了殷实的家底之后,姚家人不满足子孙后代都以种植香草为生,于是遍请文人学士,教族中子女诗书文礼,通经悟道。
姚家前前后后出了无数举人、进士,更有“金殿试三元,皆是姚家人”这个让人称颂一时的佳话。姚家子弟频频出入朝堂,整个家族由走街串巷的香料贩逐步成为了钟鸣鼎食、礼仪簪缨的侯门世家。
蓟国的皇帝听闻这个家族的故事后,赞赏不已,遂提笔写下“孤棚成镇落,七香满庭芳”的诗句。从那时起,七香镇便以镇自称,无论后来城建如何发展,依旧沿用此称呼。
七香镇一步一步走向鼎盛,姚家在整座城镇中的地位,在朝中的势力,也一步一步走向显赫。
可老话儿说得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世间万物似乎都应了物极必反的规律。
在朝中势力如日中天的姚家,子嗣上却是越来越稀薄凋零。
到今日这一辈,只有长房夫人夏氏,生有一子。
夏氏生产前,曾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只金眼大鹏鸟从九霄云天飞降人间,落在自己床头,低头一张嘴,从口中吐出一颗荧荧泛着月光的宝珠。
因此,夏氏与老爷商议,为儿子取名单字玥,意为上天赐予的神珠。
这位公子一降生,便承载了阖族的殷切希望,就连皇帝都对他多有照拂。
好在,小公子也不负众人所望,不仅模样长得粉雕玉琢般精致可爱,人更是聪明伶俐、机智敏慧,三岁时便可通读诗书文章,五岁即可解析文段且论断有理有据,实为神童。
可惜的是,他同样没能逃过上天对姚家人的“嫉妒”。
小公子从生下来就带有弱疾,体质羸弱,平日里更是汤剂药丸不断。
有一年国寺的圆能法师到姚家诵经祈福,见到小公子肤色若雪的脸庞后,惊为天人。但随后,法师叹息着对姚家人说,如此聪敏通透的孩子,恐怕不是有寿之人,除非让他遁入空门斩断尘缘,离开红尘俗世方可。
奈何这是姚家唯一的香火,是整个姚氏一族的希望,更是姚老爷和姚夫人的心头肉,如何舍得?
法师只得退而求其次,想出一个折中缓解的办法——富儿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