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做什么就做什么,否则,便痛加批评指责,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直到你认错方才罢休。

    都二十几岁的大男人了,李承乾却两眼泪汪汪,让崔瑾很是同情。若是自己,长期以往,怕也会心生叛逆。只得不断安慰,并道,自己会想办法将某些不太适合的老师请出东宫。

    随后,崔瑾与李世民针对李承乾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番长谈论,以自己如何教导几个弟妹为例,以房遗爱和杜荷的变化为例,谈谈心得体会,说说有张有弛c有严有慈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他道:“岳父大人,小婿以为,于学士等几位的才识c品行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或许是在朝堂上找捉人短处寻人岔子习惯了,一味地要求大表兄事事遵从他们,但有不从,必要厉声呵斥,完全不顾君臣之礼c储君之仪。试问,这是为人臣之道?是为人师之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按他们的要求,大表兄便可为那画壁上不吃不喝无知无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他们也不能一丝不苟地遵从《礼记》,那么,他们为何照本宣科地对照《礼记》要求大表兄?岂不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听到最后一句,李世民面色一变,想到自己被那些御史言官苛刻的事儿来,心里就着实不喜。以己度人,也就开始明白长子的心情了。

    崔瑾轻嗤一声,淡笑道:“但凡是人,便有自己的脾气,即便是那幼童,也是喜欢听好话,同样的话,不同的语气,便有不同的结果。故此才有因材施教c循序渐进的说法。一味地强逼,一味地指责,一味地刁难,一味地驳斥,一味地否定,久而久之,只会让人心生厌烦,最终表里不一,产生逆反心理。”

    李世民皱了皱眉,他以为“严师出高徒”,所以才让于志宁c魏征等人去教导长子,又从那十数名东宫东宫辅臣口中经常赞太子待人宽厚c谦逊有礼,还颇为欣慰,但如今听崔瑾道来,却是适得其反。

    见李世民有所松动,崔瑾长长地叹了口气,继续道:“为人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所谓‘传道’,便是要允许学生思考c探索c试验,允许其出错,只要在旁加以引导和鼓励即可。”这可是他长期教学的心得,所以学生们才会那么喜欢c尊重他,即便在这今生此世也是得到小儿郎们的喜爱。因为他从不随意呵斥c指责c反对c讥讽他们,而是细细讲道理,让他们学会如何辨识是非功过,如何改正改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经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c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唯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心理c言行c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让学生接受你c喜欢你c信任你,然后才能尊重你c遵从你。

    为了长子的成长,李世民真是操碎了心,既担心他身边有阿谀奉承小人,又担心他年少放纵,所以才想着让于志宁等以严苛c直谏出名的大臣c名臣们去教导他,如今看来,却是矫枉过正了。比如那张玄素,表面是多么正直无私的人啊,却不料不仅宠妾灭妻,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教好,齐家治国平天下,连自个儿的后院都没理清楚,岂能为太子师?李世民连连摇头,显然是听进去了崔瑾的话。崔瑾便不再多言,提出再过两日便要离京,立即又让李世民心中不舍。特别是想到自家稚奴要舍弃爹娘“离家出走”,就忿忿然。还有兕子,日前也可怜兮兮两眼含泪地恳求,要随同九王兄到苏州,说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出过京城呢,简直就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不得自由,好不凄惨。

    “哼哼,也不知江南有何好的,怎一个个都惦记得不行?”李世民酸溜溜地嘀咕着,看向崔瑾的眼神很是不满。已经勾走了稚奴,现在又要勾走小兕子,哦,对了,还有李愔和李贞。这时,他倒是自觉地忽略了,那两个儿子是他们的母妃提出的,是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