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平时让学生多读点书,并无过错,况且儿子的行为也不违背祖训,思来想去,只得作罢。
次年,荣显耀在学堂读完“三字经”c“声律启蒙”之类的书籍,加修了《中庸》的部分章节。李先生觉得已尽为师之责,欲让荣家送他去香城兼山书院深造,以他的资质将会博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对此,荣老爷也深有同感。他拜谢李先生,征得荣显耀的同意,将他寄宿到远房表亲李家。拜兼书院的黄老先生为师,继续求学深造。
荣显耀自从读过《西游记》后,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到了香城,他能借到更多的书,读《聊斋志异》,看《水浒传》一晃一年有余。对于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他几乎过目不忘。讲到书中的逸闻趣事,见解独到,论调新颖,同窗无不尊之敬之。黄老先生始终觉得他尚未潜心学习,但他的学业又不曾荒废,虽偶有训导,却又不知从何教诲,只得听之任之。
兼山书院创立于明正德年间,以蜀中南宋孝宗乾道本科进士黄裳字命名。黄裳曾任太学博士,博学多才,知天文晓地理,作《八图》,青史留名。书院历经数代,几破几立,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清朝时重建,黄老先生是黄裳第十代传人,举子出身,有其祖上风范,治学严谨,致使兼山书院威名重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子和进士是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它的前身是汉代开始的“举孝廉”制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逐步成为汉末一代枭雄。隋朝进一步改革,隋文帝将所举的“孝廉”通过皇家命题进行统一考试后选拔录用,为开科考试的先河。到了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基本形成,成为朝廷选用人才的一条重要渠道。唐代以后,科举考试制度成了固定模式。宋朝廷颁布了《考试法》,辅佐《太学令》实施,形成一套完善的封建社会考试制度。科举考试一般分为由下到上三级考试,清朝时期发展为四级。三级是府c省c部(中央),四级则是清中叶增设的县级考试。学子由乡c里c堡私塾读完四书以及“三字经”c“声律启蒙”等必修的课程后,到县书院或“考棚”进行考试,考试成绩合格者则被县学录取就读,这些学子称为“庠生”(民间称为秀才)。肄业期满,即可参加府试。府到部考试,规定每三年一考,即子c卯c午c丑开科,故称为“岁考”,如遇皇家大喜破例开科,不属“岁考”,故称为“恩科”。府试考中者称为“贡生”,“岁考”前三名分别为“拔贡生”c“优贡生”c“例贡生”;“恩科”第一名称“恩贡生”,第二c三名称“副贡生”,故有“五贡生员”之说。凡五贡生员,均可享受与省考“举人”同等资格,上京会考进士。凡府考生员,届时赴省参加省考,省考又称乡试。考试一般在春季举行,又叫“春围”。凡考试进榜者,统称“举人”。举人才有资格参与朝廷“会试”,高中者统称“进士”。朝廷所设的“三级考试”,有四门必考科目,即“医学”c“律学”c“书学”c“算学”,晚清时增加了“历史”和“兴地”。因此,一名优秀的考生要“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严格考试,一般大都知识渊博,具备真才实学。一旦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便可通达仕途,光宗耀祖。
荣显耀在黄老先生门下考中秀才,此乃荣氏家族近几代人的盛大荣幸。荣老爷则遍邀宾朋,在城里和乡下都隆重的庆祝。荣显耀不屑一顾,仍我行我素,潜心研究他钟爱的古典小说,乐在其中。
李家的曾祖母是荣姓出嫁之女,实为亲戚。李家世代经商,与荣家在生意上合伙多年。因为这两层关系,两家往来甚密。如今表亲李剑膝下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殷实的祖业惟恐无人继承。当荣家把显耀托寄于舍下,李剑心中窃喜,期盼着有朝一日将他招为上门女婿。因此,对荣显耀照顾得无微不至。
荣显耀懵懂年少,不谙事理。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