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个猴里猴气的小牛倌,打着赤膊,穿一条红红的短裤坐在牛背上,拿着一支牧笛,时吹时唱:“放牛的幺妹听我说,你像天仙人一个,天上牛郎配织女,你若孤单来找哥。”放牛娃约摸十五六岁,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巧珍见状,将头一扭,赶着牯牛向另外一道田埂走去。放牛娃看她走了,又唱了起来:“幺妹幺妹不要怕,哥哥送你一束花,有心摘花莫怕刺,无心插柳柳发芽。”巧珍见他还在继续纠缠,连忙把牛鼻绳一扯,赶着牯牛,快步向湖心跑去。

    早晨,露水还挂在青草上,放牛娃都知道,这时的草称为露水草,是最养牛的,所以不等天放亮,周边的放牛娃都赶着各自的牛来到黄水淘的湖边。这里阡陌纵横,大湖套着小湖,水草丰茂,是一个天然的好牧场。巧珍为了避开这个流里流气的放牛伢,赶着牯牛快步向黄水淘湖心深处走去。

    黄水淘是江汉平原腹地的一个小湖,湖边长满了很多桑树,沿着湖岸一直向东有一条人工渠蜿蜒东去,直通拖船埠。这条河边的桑丛里,留下了我少年时代的很多美好回忆。当年求学的我,一个礼拜要沿着渠道走一次,湖边的桑葚,俗称桑枣子,成熟时,泛着浅棕色的如琥珀般的光泽,甘甜微酸。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里,曾让一个不知水果滋味的贫困少年满足的不仅仅是肚腹之欲,更有对美好,对幸福的憧憬。这是后话。

    巧珍赶着牯牛,来到湖边,把牛绳往牯牛角上一缠,拍拍它的头亲昵地说:“老黑,去吧,渠道边有很多露水草,饱饱地吃,把肚子吃个溜圆。”巧珍喂的这头牯牛是齐家河岭最壮实的牯牛,打起架来不要命,耕起田来稳健有力。她从七岁喂牠,一晃已七年了,她亲昵的叫牠老黑。老黑除了老贤公,牠最服的人就是巧珍。见巧珍拍牠的头,老黑甩了甩尾巴,眨了眨眼睛,快步撒着欢,向湖边跑去。“不要跑太远!”巧珍用手捧成喇叭状向老黑喊道。渠边有一个一字窝棚,这是湖边的渔民用扳罾子扳鱼用的。里面有用枯树围成的栏杆,栏杆里用土坯垒成了一个床铺,床铺上铺着厚厚一层金黄的稻草。巧珍猫腰钻进窝棚,屈腿坐在稻草上,又拿出那只绣了一半的鞋垫,一针一线仔细绣了起来。

    江汉平原有个习惯,姑娘到了待嫁的年龄,就要约几个好姐妹整天在一起绣鞋垫。这是用蒲草编的鞋底,然后在上面用浆糊粘上雪白的布,剪好鞋样,用红布滚好边,然后一针一线地绣上很多花样,如二龙戏球,狮子滚绣球,双凤朝阳,鸳鸯戏水,百花迎春,并蒂莲等等。等到相亲的时候,小伙子要看姑娘绣的鞋垫,谁绣的多,绣的好,谁被看中的机会就大得多。

    所以,江汉平原的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要开始学着绣鞋垫。

    可是今天的巧珍,精神怎么都是集中不起来。她绣的是一枝并蒂莲,一汪湖水中盛开着一对并蒂的莲花,一双蝴蝶飞来,落在莲花上。绣着绣着,巧珍“哎呦”一声尖叫,原来针扎在了手上,鲜红的血汩汩地冒了出来,她疼得眼泪汪汪,把指头含在口中用力吮着。她似乎满肚子的委屈,看了看手指,又看了看鞋垫,于是赌气地将绣花垫往稻草上一摔,一头倒在稻草铺上,四仰八叉地躺下。

    十四岁的巧珍,有心事啦!

    巧珍抽出一根稻草,衔在嘴里,她神情倦怠,两眼茫然。从一字窝棚里往外面的天空望去,天空滚动着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儿像大海万顷波涛,一会儿像连绵的山峦,一会儿像一个英俊的少年,巧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在老贤公家长大的巧珍,从小就是幺巴子的一个小跟屁虫,她叫幺巴子为幺哥。幺哥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不是兄妹,胜似兄妹,十分地亲昵。幺巴子回乡开馆的第二年,林汉在贤公家的西厢房里生下了巧珍。从此,幺巴子就把她当亲妹妹一样看待。有好吃的,他总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