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克里木半岛南端的雅尔塔风光綺旎。

    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以及他们的高级幕僚们,聚集在此讨论战后欧洲格局和对日作战问题。

    尽管这个世界上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噩梦将在一九四五年最终结束,但主导着战争进程的政治家们已经判明一九四五年将是世界政治格局因为战争结束而发生重大改变的历史性年份。

    德国和日本的覆灭近在眼前。

    苏、美、英首脑聚集在一起,实际上是为战后利益的分配,进行一次讨价还价的事先约定。作为对日作战的重要一方,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雅尔塔会议。开罗会议时,中国之所以被列入世界四大国之一,是因为那时需要中国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生命来支撑对日作战,现在臝得战争的胜利已无悬念,当讨论战后利益分配时中国就被排除在外了。在列强的眼里,中国除了忍受苦难、承担损失和付出牺牲,根本不具备划分世界利益的“大国”资格。

    会议首先认同美、英、法、苏、中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确立了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原则;会议决定战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不准许德国拥有军队,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款;会议确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以寇松线(即以布格河划分苏波边界)为准,同意波兰在东部和北部获得新的领土。美、英联合参谋部还确定了战争进程的最后时间表:打败德国的最早时间为一九四五年七月一日,最晚为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打败日本的时间,则在战胜德国后的第十八个月。

    会议进行到第四天,开始讨论太平洋战场问题。

    由于日本在中国及其本土还拥有数量可观的陆军,而进攻日本本土是美国的既定目标,鉴于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低下,美国已不再指望中国军队能配合美军攻上日本本土。因此,马歇尔在罗斯福离开华盛顿前往雅尔塔时明确表示,要征服日本陆军,特别是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精锐的关东军,如果没有苏军的出兵,美国就要付出伤亡几十万人的代价。所以,美国必须把苏联拉入对日作战的阵营中。

    英国人则认为,无论怎样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不能损失。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受到了美国人的掣肘。美国人认为:“剥削印度、缅甸、爪哇的资源,拿走那些国家的财富,但从不送还他们任何东西,例如教育、过得去的生活水平、最低限度的保健等等”,如此所作所为“否定了在和平开始以前为和平提供某种组织结构的价值”。罗斯福表示:“殖民制度就意味着战争”,建议殖民地暂时由联合国托管。丘吉尔异常愤怒,说罗斯福是在瓦解大英帝国:“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同意让四五十个国家胡闹地染指大英帝国的生存!只要我还当首相,我决不会把不列颠的世袭财产交出来,一丝一毫也不交!”同时,英国人又提醒美国人,要万分警惕苏联可能提出过分的利益诉求,这些诉求不但会涉及苏联与日本之间关于若干岛屿的归属问题,更麻烦的是苏联很可能向中国的领土伸手——近代以来沙俄对中国领土的窥视与攫取举世共知——这样会引起中国的不满从而引发新的国际争端。

    苏联人的态度简单明确:如果不能满足苏联对日本、外蒙古、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特殊权益,哪怕美国在最后解决日本的过程中血流成河,苏联也很难公开对日本宣战。苏联的人口数量并不庞大,在与德国的作战中已经死伤两千多万人,苏联与日本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纠纷,如果对日本开战,就必须有向苏联人民说得过去的理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