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按预定计划整理在华兵力?据侍从武官长说,预定六十五万已变成七十二万。要下决心整理,不要半途而废。后方的准备是否完成?拿破仑入侵莫斯科败于消耗战和游击战曾有先例。日军不会在中国陷入困境吗?
就日军会不会在中国陷入困境这一问题,参谋总长杉山元找到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商量如何回答天皇。商量的最终结果是:必须继续对中国实行全面的军事压迫,特别是华北治安问题严重,要集中陆军和航空兵在该地区作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一月十六日,日军大本营召开陆军会议,审议《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了令日本军政高层深感忧虑的“长期”二字。陆军将领在回答内阁各部首脑关于目前战争形势的质询时,充满含糊的狂想和遮掩的无奈:一、日本与美国发生战争的危险性极大,但在一九四一年内不大可能;二、如果进攻东南亚,陆军需要五六个月的准备时间;三、如果苏联与日本开战,苏联也要准备三四个月,但苏联目前没有对付两面战争的准备;四、“大东亚共荣圈”除了包括日、满、华之外,还应该加上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现档案不存,其大致内容是:“使用武力解决南方问题”,“使法属印度支那及泰国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骨干地区”,“继续对中国实施压迫,力求在昭和十六年夏秋之际,以军事、政治、谋略的综合压力解决中国事变”,“对北方,目前方针是保持稳定,以在满洲和朝鲜的十四个师团,确立坚忍不拔的态势”。
一、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二年)前,不放松现在对中国的压力,在此期间应用一切办法,特别是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力求解决中国事变。昭和十六年以后转向长期持久态势,数年后将在华兵力保持在五十万态势。
二、作战以维持治安及占据地区肃正为主要目的,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短时间的以切断为目的奇袭作战,但以不扩大占据地区和返回原驻地为原则。
三、准备在昭和十六年夏秋时期,发挥综合战力,给敌人以重大压力,力求解决事变。但考虑到欧洲战局演变引起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对苏邦交等),要充分做好进行政治和军事调整的准备。
四、不要放松空中进攻作战,继续加大压力。
五、在整个时期,力求加强地面、海上及空中的封锁。切断法属印度支那通道,阻止缅甸通道,以海军封锁海面及以陆军兵力封锁海港作战并行,加强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压迫。
六、要充分运用以对话压迫为目的的政治和谋略措施。
七、政务指导以《处理中国事变纲要》为依据。特别要努力充实帝国的国力,加强国防的机动性。
八、为了适应长期作战的方针,力求在所需的编制、制度及其他方面,进行合理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