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1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an>

    日军大本营每年颁布“对华作战指导计划”时,都规定该年度为“解决中国事变”的最后期限,可直到一九四一年,庞大的日军仍陷于中国战场上。因此,这一次,陆军省次长阿南惟几在会上明确表示,他本人“对积极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更加忧虑”。

    一月十九日,东京参谋本部派人携带《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飞到中国南京,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见面。西尾寿造对大本营削减在华兵力的决定耿耿于怀:什么叫“北方要坚忍不拔”?什么叫“长期作战态势”?什么叫“适当的经济措施”?

    难道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就不需要坚忍不拔吗?难道缩减了在华兵力还能保持长期作战的态势吗?日军在华战斗力的减弱难道是亲日的中国武装能弥补的吗?单纯杜绝抗战物资流入敌区就能增加我方战力吗?西尾寿造的结论是此份计划很不符合实际情况。

    西尾寿造对大本营的“指导”作出如下书面回应:

    一、一九四一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发挥综合战力,对敌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

    二、在夏秋之际,最大限度发挥航空进攻作战的威力。

    三、在整个时期加强陆地及海上的封锁杜绝流入、流出,特别将重点放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

    四、政务方针根据《中国事变处理纲要》办理。尤其在占领地区内,建立对敌隔绝区域。

    五、无论为适应中央部于一九四一年内获得解决事变头绪的意图,或考虑到明年以后的国际形势,都必须在本年内为消灭敌军战斗力取得显著成果。

    西尾寿造的核心观点是:想要结束在中国的战事,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作战。

    急于“取得显著成果”的情绪,已经演变为侵华日军普遍的焦躁。焦躁源于这样的矛盾:不能不作战,不作战就等于原地消耗,既不能得到日见短缺的给养,也无法掠夺国内紧缺的资源,更无法谈及“给敌人以更大的压力”从而结束战争。但是,又不能大规模作战,且不说大本营要缩减在华兵力,仅就现有兵力来讲,如果大规模作战就无法巩固占领区,且数次作战证明,中国军队一打就跑,是无法捕捉到他们的主力加以歼灭的。

    西尾寿造决定,日军今后的作战方式应为“短距离截断作战”。即为节省兵力和减少消耗,不与中国军队远距离大纵深作战,而是取短促突击的方式,“师团进入的限界于十里至十五里之间(距离敌师部的位置)”。问题在于:迅速突击到距离中国军队师部“十里至十五里”的位置,这完全是西尾寿造的一厢情愿,中国军队接敌就撤,尤其是师部撤得更快,怎么可能让日军在十里之外看见中国师部的影子呢?

    根据派遣军司令部的部署,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开始积极寻找“短距离截断作战”的战机。经过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之后,不知为什么,日军第十一军的将领们依旧认为,他们当面中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