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a.浅的,所批所改要接近学生的程度,其内容要是学生能够领会、能够吸收的。比如说,教师笔下很有本领,对学生某一不妥的语句,设想有两种改法,一种只是变不通为通,另一种却变不通为高妙,如果估计第二种改法学生不能领会,那就宁可用前一种改法。这样做,学生能够消化,比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好得多。b.深的,最好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相机指点,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古人有些改文的故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情况,只举两个例。一个是晚唐的,和尚齐己作早梅诗,送给诗人郑谷看,其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大为佩服,至于叩头感谢。另一个是北宋初年的,张咏,作过高官,刚正傲慢,连名宰相寇准也看不起(讽刺他不学无术),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诗稿放在案上,萧楚才看见,把“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发现有人改他的诗,大怒,把萧楚才叫来责问,萧说:“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张咏恍然大悟,也下拜感谢。批改作文,最好也能够这样,所谓搔到痒处,触到疼处,教师费力不多,学生却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7)即使只有小的优点,不大的进益,也要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写的兴趣,所以很重要。有少数教师,自己高明,常常用衡量自己的尺度衡量学生,又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因而翻开作文本就觉得毫无是处,张口东不对,闭口西不对。这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灰心,甚至破罐子破摔,撒手不干了。
(8)批改也可以灵活多样。办法,形式,都可以随机应变。作文本之内,可以动笔,可以不动笔;动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刚才已经说过,不重复。作文本之外,比如说,指导作法,谈论优缺点,可以在堂上,也可以在堂下;可以对一个人,也可以对全班。又比如给学生讲,可以扣紧题目(学生作文)说,也可以离开题目(如介绍作文知识)说;可以自己说,也可以大家随意说。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进步,都可以灵活。
以上一些想法,总的精神是:多动笔与少动笔之间,或说精批细改与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批改之间,我是舍前者而取后者。这样做,大获得将是两种:一是效果会比较好,二是教师的负担会减一些,至少是松动一些。值得担心的只有一点,批改少了,或者一部分作文批改少了,有关的人不会怀疑教师懒怠或马马虎虎吗?我的想法,如果貌似懒怠的办法真能够行之有效,那就不必因避嫌而放奔实效;何况还可以从积极方面解释,讲道理,举实证,渐渐取得多数人的承认是不会很难的。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