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所以自觉是一个遗民了,我承认我的思想太落伍,但做人的方法不可不如此。”
⊙樊樊山,即樊增祥,湖北恩施人,清朝诗歌产量排行榜上第二名的人物,第一名是乾隆。樊从11岁开始写诗,活到老写到老,足足写了70多年,一生共留下诗词30000多首。从24岁到64岁的40年间,是他诗词的高产期,几乎每天必有几首诗。自称是:“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
⊙樊樊山在清朝做过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袁世凯上台后,想搜罗些晚清旧臣名人进参政院,原定的首选人物为王闿运,王也答应了,正准备从上海启程北上。樊樊山跑来说:“您可不能去,一去就是贰臣;再则,那袁大头是能成事的主儿吗?”这么一说,王就不好意思再去了,袁世凯见王不买账,退而求其次,便把樊聘了去。
⊙1923年,溥仪大婚。陈伯陶特意从香港辗转到北方,献上港币一万元作“皇上大婚”费用。后来回港,陈向各遗老说:“皇上英明才干,必有中兴之日。”
⊙袁世凯倒台后,黎元洪当大总统,樊樊山向黎这位湖北老乡主动发出求职信,要求给个大总统顾问、咨议之类的做做。没想到黎元洪对他不感兴趣,反而把这封信给手下人传阅,说:“看,这个樊樊山又在发官瘾了。”有人问该怎么办,黎元洪一瞪大眼珠,“不理!不理!”直到徐世昌做了总统,大家都是“大清旧臣”,便安排给樊每月发一份薪水。
⊙1938年,76岁的铁良病逝于天津,他的墓碑上刻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前江宁将军予谥庄靖满洲穆尔察公墓志铭”,依旧是昔日的头衔。此时,大清已经终结了26年,他的老对手袁世凯也已经死了22年。
⊙1913年春天,前清遗老们在江苏扬州策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尊孔崇道会”。这年的8月份在山东曲阜,举行了一次更为浩大的祭祀孔子大会。从8月24日下午到9月1日上午,历时七天整。会议的内容主要还是祭孔与讲经。这次祭孔大会的盛况,是晚清以至民国所罕见的。据载,“尊亲孔圣,举国同情,赴会者竟异常踊跃”,“与祭者二千余人”,除了孔教会的各省代表外,全国各界也派人参加。此外,还有港澳地区的代表参加行礼,若干外国记者也到会观礼。
⊙辛亥革命后,年轻人都穿洋装,樊樊山则仍然穿长袍,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还穿着满洲人的衣裳?”樊反问:“你穿的是哪里的服饰呢?”答曰:“我穿的是外国衣服。”樊说:“这就对了,我穿的也是外国衣服。”所以有人说他是一面标榜遗民的气节,一面又想捞取新朝的好处。
⊙朱汝珍在前清时曾是皇帝秘书,1931年从北京到香港做寓公。他拿出所有积蓄开办了一所学校,每生每年收费100元,但仅有学生三四十人,程度参差不齐,他又不是管理人才,所以举步维艰。其实朱汝珍一直就霉运当头。当初进士考试本为第一,但殿试慈禧太后阅卷时,厌恶朱是广东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及孙中山均为广东人),而且“朱”、“诛”同音,而“珍”又令老佛爷想起那个不听话的儿媳妇珍妃;最要命的是,朱汝珍的粗笔楷书和蟑螂体有一拼,所以慈禧就将他的试卷扔在一旁,把第二名、贵州人刘春霖提升为状元。以此朱汝珍只得屈居榜眼。
⊙民国成立后,清朝前直隶总督陈夔龙跑到上海当起了居士。几年后,他老婆徐夫人去世,陈夔龙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一次,陈在一家服装店里看见一具木制的模特儿,眉眼之间和徐夫人很相像,陈就站在那里,竟然看呆了。第二天,坐了车来,又在玻璃窗外踱着瞧着,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店员感到很奇怪,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陈就指着那模特儿说:“能不能卖给我?”陈夔龙买下模特儿后,又定制了几件高级绸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