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1935年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张伯苓(1876~1951):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天津人。曾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大败,遂萌生退意,转而投身教育。先后办有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西南联大时是三位校长之一。1938年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1951年逝世于天津。因倡导奥林匹克运动,有“中国奥运第一人”之誉。

    ⊙蔡元培执掌北大后,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不同专业、不同立场、不同资历的学者专家都请来北大,陈独秀、李大钊、李四光、胡适、章士钊、梁漱溟、辜鸿铭……人称蔡元培是“古今中外派”。

    ⊙清朝末年,马叙伦去拜访蔡元培,看见蔡元培大冬天里只穿着单薄的棉袍,冻得发抖、流鼻涕,一问,原来是把棉衣送人了。

    ⊙蔡元培待人很客气、随和,别人有什么请求,蔡很难置之不理,经常有人请蔡写职业介绍信,蔡立刻就写。不过,政府要员们一看是蔡写的介绍信,反而置之不理。

    ⊙北大有一排教员休息室,人称“卯字号”,这里聚集了一批北大文科的著名教授:陈独秀、朱希祖、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校长蔡元培。奇特之处是,这些人都是属兔的,老中小兔子齐全。

    ⊙黄侃爱骂人,看谁都不顺眼,在北大,他把和蔡元培比较亲近的教授都称做“曲学阿世”,即给蔡元培拍马屁,所以这些人他都骂。久而久之,“阿世”就成了去校长办公室的代名词,谁去见了一趟蔡元培,就说“本人今天阿世了一次”。

    ⊙黄侃是湖北人,陈独秀是安徽人。早年在日本时,陈独秀说湖北没出过什么文化名人,黄侃愤愤不平:“安徽出了很多人物,未必就是足下,湖北没出什么人物,未必就不是我!”后来两人又同在北大任教,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批孔教、宣传新文学,黄侃则使劲攻击新文学,宣称“八部书外皆狗屁”。

    ⊙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刘师培、黄侃、陈汉章、马叙伦等则成立《国故》月刊社,相互唱对台戏。

    ⊙《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刚创办时,不受关注,钱玄同和刘半农就联手演了一出“双簧戏”:钱玄同演“白脸”,猛烈攻击《新青年》,并凭空推出正大红大紫的林纾为反对派领袖;刘半农演“红脸”,痛斥钱文,并骂林纾为“桐城谬种”。林纾见了大动肝火,接连在上海报纸上发表长文怒斥刘半农,就在这骂声中,《新青年》自我炒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民国时大学的国学部入学试题,一般都在题目下注明“文言、语体不限”,但有两家例外,一是北京大学,胡适规定,“限用语体”,即白话文字;二是南京中央大学,黄侃在这里任教,特别规定“限用文言”。

    ⊙清朝末年,陈独秀在上海加入爱国协会,天天和杨笃生等试验炸药,蔡元培也常去参加。

    ⊙1919年,陈独秀的儿子延年、乔年来北大看望他,但他们不被允许直接进家,而是像其他人一样,各自准备一张名片,上书“拜访陈独秀先生”,下署名号,方得见。

    ⊙北大学生毕业时,师生在一起照相留念,老师们坐在前一排,学生们站在后边。陈独秀恰好和梁漱溟坐在一起。梁很谨慎,把脚收在椅子下面;陈很豪放,把脚一直伸到梁的前面。相片出来以后,陈独秀一看,说:“照得很好,就是梁先生的脚伸得太远了一点。”学生说:“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