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鲁迅把“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洋场恶少”和“革命小贩”并称为绰号中的杰作。“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是钱玄同所创,用来批评当时的桐城派文风和骈文学派,“洋场恶少”和“革命小贩”则是鲁迅的发明,前一个骂的是施蛰存,后一个骂的是杨邨人。

    ⊙1931年2月7日,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李伟森五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这一震惊全国的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沉痛地感到他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次惨案中有一对恋人,他们就是柔石和冯铿。

    ⊙鲁迅主张的是“一个都不宽恕”,一生骂人甚多,除了“革命小贩”和“洋场恶少”外,鲁迅还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骂陈西滢是“走狗”,骂杨荫榆是“寡妇主义”,骂创造社是“才子+流氓”。

    ⊙在东京,鲁迅、周作人、许寿裳、钱家治、朱谋宣等五人合租,名为“伍舍”。

    ⊙有个日本人到北京大学来讲中日文化合作,周作人说:“谈到中日文化合作,我没有看见日本人的文化,我倒看见他们的武化,你们都是带着枪炮来的,哪里有文化,只有武化。”

    ⊙鲁迅比较陈独秀、胡适和刘半农: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陈独秀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门却敞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胡适则是库门紧闭,门上粘一小字条:“内无武器,请勿疑虑。”刘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

    ⊙陶成章抛下祖上家业,热心于搞革命,父亲问他:“你搞那些子革命,为的是个啥呢?”陶回答:“为了人人有饭吃。”父亲便不再阻拦他了,跟人说:“我儿子要使得人人有饭吃,这个我怎好去阻挡呢?”

    ⊙清末,陶成章突然到北京来找陈敬第(字叔通),陈问他来做什么,陶回答:“有两件事,一是要为徐锡麟等捐个官,二是要开一个妓院,作为革命计划的一部分。”陈劝他捐官可以,妓院就不要开了。

    ⊙清朝末年,王金发组织了一个乌带党,会众人人系一条黑腰带,以为标志。乌带党“劫富济贫”,也鼓动一些小规模抗清活动。后来徐锡麟等成立光复会,王便加入光复会。鲁迅和王金发都是浙江人,彼此都熟,后来王开始生活腐化,鲁迅劝说而无效果,王被浙江都督朱瑞杀害后,鲁迅很为之痛惜。

    ⊙林语堂和鲁迅在《语丝》时期是并肩作战的朋友,后来却成了对头,鲁迅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淋头。鲁迅去世后,林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倡导幽默小品文,自称“十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引起以新小说创作而闻名的鲁迅的强烈不满,接连几日以各种化名写文章,在《自由谈》、《十日谈》、《中华日报》、《人言》等上发表,系统地攻击林语堂。

    ⊙鲁迅跟胡适一向不对付,后来只要是“胡派”人士,鲁迅几乎个个都要痛骂。1927年,傅斯年在中山大学文学院任主任,鲁迅任教务主任,两人却来往甚多,对傅斯年这位胡门第一弟子,鲁迅宽容有加。据说,原因是前一年胡适和傅闹翻了,认为傅学问上不用功,大失所望之下说了几句狠话。鲁迅记载:傅“近来颇骂胡适”。

    ⊙林语堂的父亲是乡村牧师,家境并不好,为了给儿子凑上学的钱,甚至变卖房子。林在自传中愤愤不平地说:“有些生长于都市而自号为普罗作家者常批评我,说我不懂得平民的生活,只因在我的文章里面常说及江上清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