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全国人民广泛深入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是人民战争的一种新形式),帮助国家克服困难,为支援战争和恢复国内建设做贡献。这样,战场内外,为了实现战争胜利这个目标,拧成一股劲,不但志愿军在战场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国内建设也按原定计划完成了恢复。
根据志愿军的作战条件和可能实现的军事战略目标,在志愿军出动前,中央军委为志愿军确定的第一期作战方针是,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建立防御阵地,组织防御战,站稳脚跟,待6个月后,苏联装备到达,完成训练,在空中和地上均具有压倒优势时,再配合朝鲜人民军实行战略反攻。然而,志愿军入朝后,战场形势的变化,使志愿军已不可能按原计划实行防御作战。中央军委和志愿军遂审时度势,果断放弃了原来的防御作战方针,而根据战场形势采取了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立即发起了战略反攻,争取了战场主动,打出了战争的有利形势。到1951年夏,战争在三八线地区出现了相持局面,美国当局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放弃了武装占领全朝鲜的军事目标,寻求通过谈判实现朝鲜停战。同时,就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力量看,能够将美国军队赶出北朝鲜,却难以将其赶出南朝鲜,并且抗美援朝战争的最低军事战略目标已经实现。根据这种形势,中共中央适时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在军事上则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作战与谈判紧密配合。当停战谈判双方达成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后,志愿军坚守战线不但是军事作战上的需要,而且成了政治上的需要。于是,中共中央则为志愿军确定了坚守防御的作战方针。当正面战线已经巩固,而侧后的海岸防御仍是薄弱环节时,中共中央又决定志愿军协同人民军,集中力量解决侧后海岸防御问题。致使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指导,完全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美国除了不敢使用原子弹外,使用了它所有的现代化武器和所有战争手段,但是在战场上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特别是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因此遇到了以往作战中从未遇到过的困难,这主要是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证给养运输的问题。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的全部军事指导,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的。
除向苏联订购武器装备,保证志愿军在战场上的急需,国内突击扩建、组建空军和炮兵(含高射炮兵)、装甲兵部队,增强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外,在战场上也采取了许多有效对策和措施,基本的原则是避强击弱,扬长避短。
一是抓住和利用美军作战中难以克服的弱点予以打击。美国空军在夜间不能像昼间那样大规模出动和充分发挥作用,美军部队怕夜战,志愿军则充分发挥夜战特长,在夜间发起攻击;美军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对后方和道路依赖性大,怕离开道路和切断与后方的联系,志愿军则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切断其后路,动摇其战役决心;美军步兵战斗精神差,怕失去空中和地面火力支援,怕近战,志愿军则经常采取战役上的迂回包围和战斗上的分割包围相结合的战法,隔离美军步兵与坦克的联系,派小分队直捣敌团、营指挥所和炮兵阵地,实行近战,集中力量打其步兵。在前期的运动战中尤其如此。
二是根据自身装备特点和作战能力确定打法。志愿军火力弱,实现战役包围后难以全歼被围之敌,遂改变战略战役性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法,实行战术性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以军或师为单位,选择敌营以下建制单位为目标,集中兵力、火力达到局部优势,一举包围歼灭之。在后期的阵地战中,采取此种战法,取得了理想的歼敌效果。志愿军没有摩托化装备,实行战役追击困难,遂只进行相应追击,不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