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我没有刻意地选择敌人,这是对我的误解。因为我总是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有意无意总是符合了颠覆式创新的原则,这势必让竞争对手、市场里的巨头处于两难境地,非常难受。特别是形成商业模式的颠覆后,它会觉得很难跟进:已有的东西已经成为包袱了,不跟进会出问题,跟进了也会出问题。比如免费杀毒,你说它跟不跟?跟进了就会损失几个亿的收入,还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不跟进就会损失用户。”
2010年,丹·塞诺和索尔·辛格合著的《创业的国度》①—书上架热销。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色列还停留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悲惨状况,因此,书里讲述的关于以色列今天的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很惊诧——以色列居然是全世界最会创业的国家,平均每1844人,就有1人创业。截至2011年,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以色列公司多达60家,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以色列每百万国人拥有专利权数排名第四,仅次于瑞典、瑞士和芬兰。这么耀眼的表现,让国际企业看好以色列人的金头脑。微软、英特尔、谷歌、三星和华为,纷纷在此设置研发中心。
11月初,以色列战火燃起的几天前,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欧德宁还冒险去该国拜访,又是合作,又是捐款。用脑力吸引资金,让国民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成长,这是以色列政府最骄傲的地方。
这样一个国度能成为创业王国,最常听见的理由包括犹太人勇于突破创新的胆识魄力,八方受敌、缺乏天然资源所勾起的危机意识。但他们究竟是怎么创新的,危机意识又深到什么程度,没有深入交流和阅读,很难有清晰的把握。
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从以色列回来后大为感叹:“我觉得犹太人的成功很多是跟精神有关的,而不是跟情商有关。我们中国资源太丰富了,市场太大了,很多企业没有这样的忧患意识。
“我和每一个人聊,几乎都有忧患意识。总统佩雷斯说:我们一无所有,如果我们不去创新,我们就没有这个国家了。军方说:我们打不赢,我们就被人家消灭了。普通的以色列人遍及全球经商,赚了钱都会捐给袓国,他们说:因为我不捐,自己的国家就没了,我在别的国家就会被别人追杀。”
翻译软件公司巴比伦的董事长蓝尼尔是典型的以色列创业家:在战火中长大,靠自己的天才创业,没被童年的悲剧打败。以色列没有孤儿院,因为他们没有孤儿。一旦小孩失去双亲,马上就有人领回家抚养。一个基金公司的总裁说,大屠杀之后,他们那代人很多都没有父母,他们也不会再让孩子变成孤儿。对以色列的历史和现状稍微了解的人,也都愿意相信这个解释。
1948年以色列建国。建国后,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使得刚刚成立的年轻的犹太国家一下子面临着两个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第一是打一场争取独立、关乎存亡的战争,并且要吸收大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过来的难民;第二是克服来自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后来为以色列的独立而战死的人数,比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战士还要多。
而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们还得在停滞不前的经济中苦苦挣扎着过日子。什么东西都是定量供应的,配给证券,一周一个鸡蛋,还得排长长的队伍。以色列人当时的平均生活水平,仅相当于美国人19世纪初的水平。直到2012年11月14日,战争仍在继续。
《天下》杂志的记者描述以色列人:热情友善,对外宾彬彬有礼。外人询问哪里有公共电话,每个人都会掏出自己的手机借你,但是对于可能威胁他们的敌人,从来不客气。
对此,以色列创业家明瑟回答道:“全球只剩1300万犹太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