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0/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问李震:“有多少船?天亮前渡过淮河没问题吧?”

    李震汇报了情况。

    邓小平:“这些早应该想到,总不能指望用人马投鞭断流吧!”

    刘伯承走下河堤:“吴绍周的85师已经到了彭店,离我们只有15公里。天亮过不了淮河,重兵一到,有可能使千里跃进功亏一篑!”

    我第18旅刚结束汝河激战就攻打息县,拿下渡口,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把一切都准备好。刘邓虽心急如焚,却没再说什么。

    李达匆匆而至:“找到了一些船,夜半前必须渡河完毕。”

    李震连忙跑到渡口,监督渡河。

    部队拥挤在渡口,越急越挤,越挤行动越慢。李震重新调度、布局,整顿混乱的秩序,嗓子都喊哑了。旅里的干部都愁眉不展,这么多部队,就这些既小又破的船,无论如何在12点以前是渡不完的。

    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同志先过河指挥部队,际春同志、李达同志留在这里指挥渡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命令,立即行动。”

    李震拦住走出屋的李达:“参谋长,12点以前我们旅无论如何渡不完。”

    李达紧抿着嘴唇,沉思了片刻,很艰难地说:“两点钟前渡完,一分钟不能再延迟。”

    第18旅只占渡河部队的1/7,李震不能再说什么。

    刘伯承走出屋子,问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行。”

    “别处也都不能徒涉吗?”

    “我们在村子里找了有经验的水手了解,他们都说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渡河。”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

    “侦察过,先锋团和旅里干部都侦察过。”

    刘伯承没有再问什么,而是径直前往渡口。在那里,他找了一根打枣杆似的长竹竿拿在手里。警卫员提着马灯,刘伯承登上一只小船,卫士长摇起长桨,船渐渐离去。朦胧中但见刘伯承不断晃动,岸边的人都猜测:“司令员在干什么?”“是啥东西掉河里了吧?”

    忽然,河心传来刘伯承的呼唤:“李震同志,能架桥吗?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原来刘伯承在亲自测量水情,他还在水浅的地方插上了标杆。

    怕岸边的人听不清楚,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亲笔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刘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翘首望着对岸。李震向刘伯承报告:参谋长已经接到他的命令。

    刘伯承急急地问:“布置架桥没有?”

    “已经按照司令员命令行动了。”

    刘伯承抬起手臂,那只大夜光表的秒针飞快地转动着。

    “平时时间是金钱,战时时间是生命,是胜利!李震,以我的名义给参谋长写几句,要尽一切力量,坚决迅速架桥!”

    李震写好后读给刘伯承听。

    刘伯承说:“在字下面画上圈圈,要叫我们的干部注意才行!”

    李震去组织渡过河的部队。一个团长报告说,有一处河水能徒涉。

    “在哪里,你怎么知道?”

    “我们团有一个马夫掉了队徒涉过来了。”

    李震高兴得差点抱住那个团长。

    他急忙写字条向刘伯承报告。字条还没送出却带来了刘伯承的字条。字条上说他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让李震立即报告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命令部队迅速从上游徒涉。

    原来刘伯承还没有离开河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