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们已经掀起了哈佛大学内广受追捧的facebook风潮。

    2003年9月,哈佛大学大二学生马克·扎克伯格拖着一块两米多长的白板走进他在柯克兰宿舍楼的寝室。这种板是电脑高手用来激发灵感的工具,虽然它既不小巧也不灵便,画在上面的图表也只展示了一些大而化之却不易实现的想法。在扎克伯格住的四人间寝室里,只有通往寝室的门厅里能摆得下这块板子。就这样,计算机专业的扎克伯格开始了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日子。

    板子上很快就写满了眼花缭乱的方程和符号,还到处延伸出弯来扭去的各种颜色的线条。而扎克伯格就站在寝室客厅里盯着写在上面的东西,手里攥着记号笔,假如有人经过就把白板推到墙边。有时,他会退到房间门口以便看得更清楚。作为扎克伯格的三个室友之一,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回忆道:“马克真的喜欢那块白板。即使未必会让自己的想法更清楚明了,他也总想在板上把它们表达出来。”扎克伯格的很多构想都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有关。他花了大量时间编写软件,不去计较会碰到多少无法运算的问题,甚至工作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对着白板演算的时候,他就会坐到书桌上的电脑前,沉浸在屏幕上呈现的计算中。屋子的一边是他没丢掉的成堆的饮料瓶和食品包装。

    就这样过了一周,扎克伯格把他称为“课程搭配”(coursematch)的作品拼凑起来上线,形成了一个十分稚嫩的网络项目,他这么做纯属为了给自己找乐子。这个设想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课程表。只要在网页上点击一门课程,就能发现谁报名选学这门课;或者点击一个学生的名字就能看到他选择了哪些课程。比如说在拓扑学课上有一位可爱的女生坐在了你身边,那你现在就可以知道她是否已报名学习下学期的微分几何课,或者你只需要点击这位女生名下的链接就能查看她选了哪些课程。连扎克伯格后来提起此事时也对自己的远见颇感自豪:“通过事物就可以把人联系起来。”很快,有数百名学生开始使用“课程搭配”。看重身份的哈佛学生觉得这种以人定课的选课方式相当独特,扎克伯格编写的程序正是他们想要的。

    马克·扎克伯格个子不高,身材瘦削,浓密的棕色卷发下是一张带着淡淡雀斑的脸,这让他看起来根本不像19岁,倒更像是15岁左右的年纪。他常穿着宽松的牛仔裤,即使冬天也脚踩橡胶凉鞋,时常套着一件图案或文字让人出乎意料的t恤。在开发“课程搭配”期间他穿过的一件t恤上画着一只小猴子,上面写着“代码猴子”。周围都是陌生人时,他安静寡言,但那只是假象,因为一旦开口,他就成了另一个人。当其他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扎克伯格通常不会开口说话,而是盯着对方。他习惯于看着说话的人,自己完全保持沉默。假如对方说得很有启发性,他最后就会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看法。可如果对方说得太久,或者谈话内容都是些显而易见的,他就会识破这一套,等对方讲完了,他会轻轻回一声“是啊”,然后转换话题,或者转身离去。扎克伯格深谋远虑,很有想法,考虑问题非常理性。他的书写细心工整,字写得很小,有时他就用这样的字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那些长篇大论的观点。

    女孩子们会被扎克伯格玩世不恭的笑容吸引。他身边从来不缺女伴,她们喜欢他的自信、幽默和对权威的不屑一顾。他经常摆出一副信心满满的表情,好像在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如人们所知,扎克伯格有一种不论做什么都可以让一切进展顺利的能力。到目前为止,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入学申请得到哈佛大学批准的前两年,他几乎赢得了在高中时期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和奖项,获奖科目中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古典语言。他还是击剑队队长和最有价值的队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