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黄巾起义失败,张鲁投降曹操,使道教的政治理想受到极大打击。魏晋以后,道教徒虽然领导过多次农民起义,但都是强弩之末,规模不大,而且很快被镇压下去。现实迫使道教徒们把主要精力用来追求得道成仙。

    据可靠的文献资料,追求成仙的活动大约开始于战国时代。秦始皇、汉武帝,都是追求长生不死的带头人。但直到东汉时代,追求成仙和道教的关系并不密切,道教是道教,成仙是成仙。所以直到晋代,葛洪写《抱朴子内篇》,还常常发生疑问:《老子》和长生不死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说《老子》五千言,只是泛泛而谈,难得要领。况且成仙要吃金丹,《老子》轻视黄金之类的“难得之货”,如何能支持炼金炼丹?至于《庄子》等书,更是没有一句至理名言。

    是的,《庄子》不仅不讲长生不死,甚至反对那些争取长寿的养形之士。《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就是说,我所以有祸患,就是由于我有这个身体,假如没有我这个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灾难呢?他当然也不会去追求长生不死。

    声称有长生药或不死方的人叫方士。方士兴起于战国时代。当汉初行黄老的时候,曾有方士投奔汉文帝。时隔不久,汉文帝就发现方士行骗,于是杀了行骗者,并且从此以后再不接近方士。

    到汉武帝时期,方士的活动空前活跃,他们声称能见到神仙,为汉武帝找来不死药。有的方士被封为将军,甚至一人兼任四五个将军,并且做了汉武帝的乘龙快婿。汉武帝一方面独尊儒术,另一方面就是罢黜百家。这些方士,自然不能是黄老道家人物,因为黄老在罢黜之列,岂容他们如此活跃!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秦汉时代的儒生,一大部分就是方士。至少可以说,汉武帝时期,方士还是儒家的附属品。

    汉武帝求仙失败,留下的教训极其深刻。以后的皇帝,虽然也有想求仙长生的,但都远远赶不上汉武帝的执著和虔诚。皇帝对方士疏远了,不少方土流落民间。方士的活动不限于求长生一个方面,但却以此最为世人注目。

    追求长生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服药,服黄精、灵芝、芝麻、茯苓、云母、石英、黄金、水银、丹砂等等,由此发展出用铅汞炼丹,《老子》、《庄子》等和这一派始终没有什么关系;另一种是自我锻炼。自我锻炼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动功,另一是静功。《庄子》书里说,有人学狗熊和鸟儿的动作来锻炼身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都属于动功类。这一派的理论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认为身体经常活动有益健康,可以延年益寿,这和今天的体育理论差不多。另一派看到,思虑伤神,劳累伤身,所以主张安静。这一派也有种种说法,但要点归为呼吸微细,细到难以觉察,就像婴儿在娘胎里的呼吸,所以又叫“胎息”,后来统称“服气”。大约由于主张安静,就和老子哲学挂上了钩。西汉末,有人说老子活了几百岁,就是由于他“恬淡养性”。(桓谭《新论·祛蔽》)“恬淡”不仅是不追求物质享受,也包括心灵宁静,身体少动。老子既然这样得以长寿,《老子》书讲的道理自然对长寿有益。大约在东汉,有人就用静气功的观点去注《老子》,这就是河上公的《老子注》。

    河上公是传说中的人物,说是汉文帝一次在河边碰到一个老人,给他留下一本书,自己就升上了天。这本书就是《老子注》。有的学者考证,它大约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河上公《老子注》把老子的道分为两种:常道,是自然长生之道;可道,是治国之道。当然,自然长生之道才是根本。要求长生,就要不思虑,也不管政事,使精神不离开身体。还要节制情欲,不要结婚。总之是安静、养神,这样就可长生不死。这个注本可能还有个序言,讲叩齿咽液,现在已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