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坐火车继续南下,低矮灰青的小山不时映入眼帘。铁路跟前,宽阔的河床里,有一条小溪,曲折蜿蜒,自北而南地悄悄流淌。

    这就是山西人的母亲河——汾河。由于上游水源干涸,致使这条曾经的“河”变成如今的“溪”。

    下车后,再继续往西,地势从平原到山区逐渐变化。离开康城,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胜利、团村和阴家庄等几个地方,翻过一座山塬,天已经黑了,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我们看见身边山脚下的炼焦炉日夜不停地燃烧着,远处,漫山遍野、星星点点的火光,一山又一山,一岭又一岭。

    在夜色的掩衬下,我们在数十里外的山上就可以清晰看到远处山势的走向以及或在山坳或在山顶的村庄轮廓。

    在这时,我们不用手电就能看清楚脚下凹凸不平的山路。

    采掘业在山西的发展,使得这里贫穷的山区变成能下“金蛋”的“金窝窝”。

    如今,腰包鼓起来的“山区人”让“平原人”刮目相看,山里人也一改过去贫穷自鄙、气短畏光的形象。

    刘家村,山西产煤山区中的一个小村落,紧贴在一座山梁上,这几年,这里的人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开始挖煤。

    据小李介绍,八十年代初,当时他还在上小学,对煤矿的印象来自另一个山角上的属于“生产大队”的村办煤矿。

    那时煤矿也算有钱的部门,矿上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只能收一个山西电视台。当时电视台正播放风靡一时的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小李说他每晚放学后,拿上玉米饽饽和伙伴们跑几十里山路到村北的矿上看电视。

    当时他就有个梦想,自己何时能在这里上班挖煤,因为这样就可以天天看电视。

    山里的煤炭,似乎只为山里人手刨肩扛这种原始的采掘方式而存在。从地质条件来分析,这个地区非常适合中小型煤矿开采作业,因为国有大型机械化采煤设备在这里根本施不开拳脚,这就给了这里的中小煤矿机会。

    社会在发展,一些掌握煤炭开采知识,又有工作经验,并且和公社干部熟悉的人开始尝试承包煤矿生产、销售等环节性工序。

    小心翼翼地淘得第一桶金后,他们变得大胆起来。

    要包,就要全面承包!

    要干,干脆自己单干!

    至此,中国版图上第一批煤老板的雏形浮出水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承包到单干,人们逐渐尝到财富的“香味”。

    在这批“致富劳模”的带动下,恰似一夜梦中初醒,一时间,人们开始翻山越岭地找煤。

    一时间,你在山北脚下挖,我在山南半腰里掏,你在这一带的山圪岇岇上找,我就在对面山梁上的沟沟岔岔里摸。

    当时的情景是:漫山遍野都是人,山尖地角都是人,人们都在从事同一个动作:挖!

    一时间,你挤我我挤你,你占了我的地方,我抢了你的位置,纠纷不断,互偷设备,互欺互骗。你人多势众,我就托关系、找靠山,为了抢地盘,甚至出手武斗,打架流血……

    在地下,同样的争斗仍在继续。由于这里煤层浅,要挖到煤很容易。矿井之间距离不到200米,相邻很近的矿工常常是同在一个煤层面采挖,在“黑色的黄金”面前,欲望主宰的人性就暴露无遗:贪婪!还是贪婪!

    为了多出一点煤炭,煤老板就千方百计地优化生产配置,有的则一天24小时,要求矿工三班倒,机械设备开足马力,没日没夜地运转。

    与此同时,在采掘工作面的争抢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互派“间谍”打听建议采掘路线,随后,在坑下开始针对性地先围抢堵截。

    我们可以想象,望着眼前堆成像小山似的黑煤,因双方斗智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