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丈量斗拱、梁和枋。有利和不利的方面同时存在。”
如同当时经常发生的那样,两座当地报刊所称颂的古建筑已经完全消失。思成他们研究过的大殿也逃不掉同样的毁坏或坍圮的命运。现在它只是存在于思成漂亮的图画中。
同一年晚些时候,营造学社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由于增加一位成员刘敦桢(1897~1968)而加强。他在年轻时受过良好的传统中文训练,然后又得到政府奖学金赴日本继续受教育。他在那里读完了中学,1920年(注4.)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他为一个日本建筑师工作而在东京多呆了一年,在回到中国以后又在上海参加另一个建筑事务所的工作。
然而他终究是一个具有明显知识分子倾向的人,很快就发现教建筑学要比实践建筑学对他适合得多。1925年他离开上海到家乡省份,在长沙机械学院教书。后来他又到了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当1927年那个学校搬到南京时他又成了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他于1930年结婚。
刘敦侦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已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妻子的鼓励下,他作了重要的决定,申请营造学社的职位,尽管这意味着他的薪金大减。朱启钤和梁思成一起讨论了他提出履历的信。他们读过他写的好几篇文章,其中包括关于滨田耕写的《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式样之关系》。这篇文章和他对这个问题上的日本学者的了解给他们的印象很深,他显然将是一个好帮手。
1932年8月刘敦桢移居北京参加营造学社工作。他是一个沉静的、外表整洁的人,比思成大四岁。由于这种年龄差距,学社在人事上作了调整。思成,年龄较小但年资较长,过去是“研究部主任”,现在改任“法式部主任”。而刘敦桢则任“文献部主任”的领导职务。由于野外研究和文献研究在操作上分不开,他们每人都是两样都干。在此后的十年中,他们作为相互支持的合作者,领导着他们的年轻伙伴们工作。在这些年的野外作业中刘敦桢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在南京技术研究院出版的几大本书中有充分的描述。
梁思成和刘敦桢第一次合作既不是野外旅行也不是文献研究。通过朱启钤,营造学社承接了恢复一座两层楼的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任务,文渊阁1776年建于北京皇宫的西南角,它的作用是收藏一部特殊的丛书,集三万六千卷古文献的《四库全书》。这是由乾隆皇帝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下令编纂的。1932年时发现支撑书架的梁柱大大下沉,故宫博物院领导要求学社了解一下,并且做一个修复计划。
梁思成和他的同事刘敦桢和蔡方荫,开始进行了必要的计算所依据的详细测量。测算表明梁柱所承受的重量大约是安全承重的两倍。他们建议用加固的混凝土大梁换掉现有梁柱。这是梁思成第一次参加一项恢复古建筑的计划。
注1.原文如此,别的资料说法与此不同——译者注。
注2.杨廷宝致作者的信,1979年12月6日。
注3.T型老破车,一种早已停止生产了的旧式福特汽车。一译者注
注4.原文如此,其他资料说他是1921年毕业的。——译者注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