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不算病,靠走邪门歪道挣钱那就真要命。严格来说官员是国家机器,本该拿工资为民谋幸福,然而古代教育里面却着重强调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给读书人指明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事可追溯到宋初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赵匡胤提出的如何长治久安这一问题,赵普给出的答案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意见,通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高明的酒局,给将军们钱财、田地、美女,换来了国祚三百一十九年。
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官员想不贪污受贿都难,天下乌鸦一般黑,彼此拿来拿去皇帝假装没看见,有时候默许,甚至主动贿赂。宋初宰相赵普名声在外,其时吴越王钱俶给他送了十瓶海鲜,放在了屋檐下。正巧赵匡胤来赵普府上,问是什么。赵普说是人送来的海鲜。赵匡胤说,此海物必佳,打开尝尝。打开一看,赵普头皮一下子炸了,急忙跪在地上连称死罪,那十瓶所谓的“海鲜”里面装的竟是金银珠宝。赵匡胤安慰赵普说,收下吧!吴越那帮臣子,还真以为天下大事是你个书呆子说了算的。反复叮嘱赵普不要多想,不要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意。皇帝默许臣子收受贿赂,当然有领导艺术方面的考量,却助长了一定的歪风邪气。宋真宗就更邪乎了,他晚年时候精神病发作,无药可救,唯有寄托神仙,经丁谓等人撺掇,迫切地希望去泰山封禅,但遭到了宰相王旦为首的诸多大臣的反对。宋真宗不好意思道出这层心思,就请王旦吃酒,结束时送了一坛御酒。王旦回到家打开一看,惊得目瞪口呆,竟是一坛子金银珠宝。正所谓拿人家手短,王旦当即表示支持封禅。
通过皇帝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到:首先,行贿与受贿是一些待定年代封建官场的标志性现象,成了官场的组成部分,甚至有时皇帝也需要用这种伎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皇帝默许官员的灰色收入也是出于权术上的考量。其三,赵普与王旦同为当朝宰相,他们收受贿赂的金额很大,但官场依然有底线,一旦逾越本身官职的“数额”被大臣们群起攻之,则不再是单纯的贪污受贿,而是官员的人品、道德问题。譬如《宋史·刑法志》记载,开宝四年(971年),太子洗马王元吉一个月内贪污受贿七十余万贯。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宋代共有七次财政记录,最早一次是宋太宗至道末年,国库总收入为两千两百余万贯,距离宋太祖开宝四年约二十五年。由此可见,七十余万贯数额极其巨大。按说朝廷宰执弄这么多钱有情可原,王元吉担任的太子洗马是太子属官,算下一届的朝廷大员人选,很多政治敏锐的人把宝押在了他身上,所以王元吉才有这么大能量。事发后,直接杀掉,以震朝纲。老百姓为什么恨贪官?原因在于官员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帜,净干一些巧取豪夺之事,欺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话又说回来,一名贪官落马,再上来一个估计还不如前面那个,宋代官场环境造就了这种贪官前仆后继的恶性循环。
官员的道德修养包含很广,无论官员在哪一条上犯错误,一旦引起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那么官员丢官是必然的了,保命才是关键。《宋史·刑法志》还记载了一桩刑事案件,说明了官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归德节度推官李承信有一次去菜市场买葱,不清楚什么原因竟然把卖葱的当场鞭打致死。这件事发生后,朝野一致痛批,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身为官员,代表朝廷之形象,并不能指望每位官员高风亮节,处处维护朝廷尊严,但至少别给朝廷抹黑。因为个别官员的道德败坏,会导致朝廷努力在民间建立起的公信力下降,失信于民的后果相当可怕。
李承信担任的归德节度推官,官职不小。宋帝国行政区域是三级建制,最初把全国划分六个财政区,称为“路”,渐渐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