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
相比之下,黑猩猩的食谱要丰富得多:水果、小虫、树叶,甚至小猴、小猪等(如果有幸逮着的话人所以黑猩猩总是到处走动,这就意味着需要动脑筋。但是什么促成了它们广泛的捕食才能?有许多动作程序是与生俱来的,另有许多是后天学的,也有些是对已有的程序作重组,使一些新的行为突然出现。杂食动物,如章鱼、乌鸦、熊和黑猩猩,有更多的“妙着”,就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必须变换各种食物源。它们也需要更多的感觉模板,即它们搜寻捕食对象的图象和声音。
积累新的行为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群居生活和玩耍,在那些情况下能发现新的组合。长寿一定有助于习得的和新建立的行为的积累,而这正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出色的章鱼所缺乏的,虽然在某些方面章鱼的聪明程度和大鼠不相上下。脊椎动物的各类种属中都不乏聪明动物——鸟类中的渡鸦,还有海洋哺乳动物、熊、灵长类。
如果说专门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要紧的东西,那么是什么使动物多种才能得以发展起来呢?一种回答是:变幻无常的环境。这种回答强调了环境因素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但是让我先从对智能的发展有贡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即群居生活本身开始谈起,它包含自然选择中的性选择这个侧面。
群居智力是智力的另一侧面。我并不是指单纯的模仿,而是指群居生活所提出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创新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S.Humphrey)认为,群居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工具的使用)在人类进化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群居生活无疑是行动套数扩展的催化剂。有些动物并不和其同类呆在一起,无从通过互相观察来学习。除了短暂的交情,成年长臂猿少有机会见到它的成年同类,因为它们的食物散得很开,得有很大一片区域才足以供养一只成年长臂猿。一对母子(女)往往构成最大的群体(除了青春期的长臂猿形成的短暂的联姻外),所以智力传播的机会并不多。
群居生活,除了促进新技能的传播,也充满个体间有待解决的矛盾(如啄序)。一头动物也许需要把食物藏在兽王看不见的地方,以将其独自享用。你需要很多的感觉模板以避免将不同的个体混淆起来,也需要更多的记忆来记住过去与你的同伴中每一个的交往。群居生活远比离群索居的长臂猿通常面临的环境对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更富有挑战性。所以,群居生活对于“妙着”的积累确是至关紧要的——虽然我想一条群居的狗的潜在的智力不见得会优于一头独居的长臂猿。
群居智力的自然选择并不包含在适应论的论证中通常强调的维持生命的因素。群居智力的优点主要是通过被达尔文称之为性选择表现出来的。并非所有成年动物都有机会传递它们的基因。在一雄多雌的交配系统中,只有几只雄性动物在显示出自己的出类拔萃或在征服其同类后才有机会交清。在雌性选择的交配系统中,是否被接受为群居伴侣可能对雄性动物来说是重要的。例如,它们需要擅长打扮,乐于被分享其食物等等。有些雄性动物能比其他雄性“三好地探寻雌性行将到来的动情周期,并能使雌性动物离开其他雌性乖乖地与它进入灌木丛中寻欢。这些动物传递其基因的机会要多得多,甚至在性乱交的交配系统中。(这种雌性选择自展机制可能改善的不只是智力俄在别处提到过,如果一位女性坚持男性的语言能力至少要与她自己一样好,那么雌性选择对于改善语言能力可能是一种极好的机制。)
灵长类群居正是它们建立并保持作为有计谋的生物系统本身的性质所要求的;它们必须能估测自身行为的后果,估测别的同伴可能的行为,估测得失的平衡,而所有这些都处于某种整体背景之中,在这种背景中其估测所依据的证据是瞬间出现的,模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