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分出好人(尧)和坏人(跖)呢?传说古代的圣君唐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听说后认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他被认为是厌弃名利的贤人。跖,是传说中古代的“大盗”,当然是作为坏人的代名词。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这一点,在诗中给以暴露和讽刺。李白直接描写人民苦难的诗不太多,但写得极精彩,如《战城南》: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唐代兵士远离故土到这些地方征战,往往有去无回。有些边疆民族以战争劫掠为业,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战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筑长城防备匈奴的地方,至今(“汉家”,唐人习惯用“汉”代称“唐”,实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战争不断。战败的马匹在战场上悲鸣寻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却被乌鸦和鹰啄食,肠子都挂上枯树枝头。士卒战死,领兵的将军也空忙一场,毫无所获。最后诗人用古代兵书的话说:战争可不是好玩的东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用到它。唐玄宗好大喜功,连年征战,百姓遭难,这首诗即为此而发。
李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很多,多为杰作。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长江大河,巉〔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又如著名的《蜀道难》中的一段:
这是一段绝妙的风景描绘。诗人用极度夸张的语言写出蜀道的艰难险峻: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黄鹤飞不过去,猿猴也愁于攀援。著名的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累得喘不过气,无不拍着胸膛长声悲叹。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种鸟类的鸣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说去通过,就连听人说一说,也把脸都吓白了。诗人笔下蜀道上的奇姿壮彩,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这段诗句的奇思异想和豪壮奔放的风格,正是李白诗独具的特色。
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瓯北诗话》卷一)这段话概括出李白诗的艺术风格。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服务。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张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张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所在皆是。唯其夸张,所以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却极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