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乘火车经过湖南,暑气蒸腾,尽管所有的车窗都敞开着,还是闷热难当。清晨,朦朦胧胧从睡梦中醒来,忽听隔壁卧铺上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
声音是那么娇嫩、清晰,我听后像喝了一杯清凉饮料,顿时心旷神怡。起来寻声找去,原来是一个坐在外婆怀里玩弄熊猫玩具的小女孩念的,问年龄,才一岁零八个月。由于苦热,孩子有点憔悴,但她那一双黝黑发亮的眼睛依然活泼生神。在我的要求下,她的外婆又引逗她接连背诵了六七首唐代绝句,我感到十分快乐和惊异。这是一个智力发展很早的孩子,虽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句,但已在她小小心灵里点下了诗的种子。
说来也真是巧,和她的外婆聊起来才知道,我们竟然是同乡,再聊下去又发现我们居然还是少年时代的上下班同学。在这远离故土数千里外的旅途上邂逅相遇,话题自然离不开对故乡生活的回忆。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小村落里度过的,父亲是个读过私塾的识字人。在我五六岁时,父亲教我念的第一首诗,也是这首“春眠不觉晓”。在风雪弥天的冬夜,守着小火盆烧土豆吃的同时,有口无心地背诵几首唐诗,居然也能使父母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现在的父母都极重视孩子的教育,四五岁的孩子背诵许多首诗不算稀奇。孩子们学的第一首诗,大约都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因为它是旧时代启蒙读物《千家诗》中五言绝句的第一首。历史上第一个编《千家诗》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700多年来,这本启蒙读物几次重编,无数次印刷,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引导人们走进诗的世界,培养了人们对诗歌的爱好,其中一部分人还成为诗人。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都有自己民族喜爱的诗人。但就诗歌在人民中普及的程度说,我们中华民族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前面说到的那个小女孩出生才20个月,就学会念若干首诗,这在其他国家怕是不多见的。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自古至今有多少人代代诵读着祖先留下来的各类诗歌,这是无法作出统计的。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特别喜爱诗歌的民族,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
在中国,不仅读诗的人多,写诗的人也特别多。历史上,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旁及三教九流,都有许多人作诗。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诗歌遗产是最为绚丽多彩的一项。
2500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诗歌。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就是说,你不会诵读诗歌(指《诗经》),就不能增加你讲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还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为什么不学诗呀?诗歌可以使人振奋,可以通过它观察社会,可以使人团结,可以用它表示批评和不满。”孔子曾用《诗经》做教材教育他的学生。因为他被尊为圣人,他的话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封建社会,诗歌成为文学的正宗,这和孔子的教导很有关系。
人们在愉悦、愤怒、悲哀、欢乐、憎恨、喜爱、期望等感情发展到极点时,常常要作诗,其中作得好的,便传诵开来,流传下来。比如,汉代的刘邦经过多年出生入死的征战,终于扫平天下,做了皇帝,踌躇满志地回到他的故乡沛(在今江苏省),和家乡父老开联欢会,酒酣气振时作了一首诗:
先是他自己独唱,又让120个家乡青年跟着唱,大合唱使联欢气氛达到高潮。刘邦作的诗也许不止三句,但流传下来的就是这三句。这三句诗准确地表达了刘邦当皇帝后的得意心情以及对未来国家安定的忧虑,写得昂扬豪迈,气魄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