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十二层楼高,就是一种冒险。
但是,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同期,钢铁制造的技术也开发出来了。强制将空气灌进熔炉以去除铁中杂质,再加压制造出柔软且更能载重的生铁,到这里,实现高层建筑的技术条件,已经全部齐备;接下来只剩经济方面的问题了。
摩天大楼这种美丽建筑的起步,电梯、电力、电灯、钢铁、制造钢铁骨架的工法,这五项科学技术是必要的条件。如果岩盘小岛的天然地理环境、泡沫式的绝佳景气也是必要条件;那么,美国人想让自己的土地站上世界顶端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望就更加重要。战后,日光灯取代灯泡,空调设备更让高楼大厦成为安全、普遍的生活空间;不过其实摩天大楼文化,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换句话说,摩天大楼的滥觞,并不是枯等着这些科学条件完备。江户时代的美国人,早就不断巧妙尝试创新。上述的条件,都是在尝试创新的同时完成的。
虽然进入这样的时代,纽约的建筑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格。就像十九世纪初一样,希腊式、罗马式、埃及式、中世纪哥德式的风格,都参杂在高层大楼里,各自争鸣。
为这种状况画上休止符、让美国的摩天大楼归于一宗的,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这里要介绍一种叫做“装饰艺术(ArtDeco)”的新设计法,对于所谓摩天大楼这种前所未闻的最新科学、以及由这些大楼群聚所形成的景观,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彻底解答。“装饰艺术”为纽约建筑师的感性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从这波热潮中得到了强烈的能量。
就这样,二〇年代到三〇年代的曼哈顿,诞生了很多以“装饰艺术”为主轴的摩天大楼,美国制造的摩天大楼群,至此终于有了独自的形象,形成了文化。这个时期,纽约建筑界以稳定的步伐陆续推出许多杰作,如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都是登峰造极之作。
新艺术(ArtNouveau)是受日本的浮世绘影响而产生,用了相当多生物的有机曲线,而“装饰艺术”则是由“新艺术”的反动下英语而生。在构图的概念下加以切割铁板、玻璃、石材等工业用素材,呈现出最简约的形式,并大量生产,以此让各种材质达到最大程度的灵活运用。因此,构图上使用的线条,都是标准的直线或圆规画出的图形,而由这些图形所组成机械般设计图似条理分明的空间,仍需把经过构图过的装饰图案作适度的配置。因此在堪称极致工业产品的高层建筑物里,也深受装饰艺术风格影响。
这个方法,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仍完全属于装饰取向的范畴,充满艺术家的自我风格。高层大楼不能装饰得像凡尔赛宫,所以把装饰图案的线条以类似窗户、棱线的制图构想做了整理。就算做了构图式的整理,内部的装饰图案本身,有时也会充满不逊于巴洛克或洛可可的贵族趣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制图式的整体结构中,又要适量安排这些过度装饰图案的做法,相信很多本格派作家都心有戚戚焉吧。
三〇年代,曼哈顿岛因为建造完成了无数栋以“装饰艺术”为同一主轴的摩天大楼,变得十分庄严神圣而美里,让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尘莫及。先进的地下铁、中央公园、百老汇的歌剧院,再加上四处林立的摩天大楼,让曼哈顿成为世界最进步、最美丽,不允许其他城市追随,展现出挑战成功的乐园,成为灿烂辉煌的大都会。
这是我个人的感想,这个时代的曼哈顿,是最能引起我思乡情绪的美好城市,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当时唯有这座全世界望尘莫及的岩石岛上,才耸立着属于装饰艺术,宛如装饰用的巨大石器般之直达天厅的美丽高塔。日本费了半个世纪才开始追赶,建造伸向天际的尖塔群。
二十一世纪的某个夏天,来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发现原本辉煌无比的未来,早已经成了古色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