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台湾原住民与大陆汉民族的直接接触究竟始于何时?大陆汉人经营台湾、汉文化的移入最早是什么时候?而台湾又是何时正式划归我国版图的呢?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有一个逐渐密切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前、后《汉书》记载,海外有个叫“东鯷”的地方,“分为二十余国”(应是“部落”),常有人到会稽(现江浙一带)来做买卖。大多数学者认为,从其记叙的方位和情况看,所谓“东鯷”就是台湾。可见,起码远在汉代,大陆汉人就已经开始与台湾原住民有了正式的交往了。

    不过,大陆汉人经营台湾最早还得从三国时算起。公元230年(吴国黄龙二年),孙权为开拓疆土,谋求发展贸易,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到“夷洲”(即台湾),历时一年之久,曾带回当地居民数千人。这是有史以来大陆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地与台湾发生接触,对于丰富大陆人民对台湾的知识、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从公元3世纪中期,吴人沈莹作《临海水土志》,首次较为详细具体地记叙了夷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便可得到证明。

    隋代对台湾的经营更为积极。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为“求访异俗”、“志求珍异”,曾先后三次派人招抚“流求”(即台湾)。第一次在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羽骑尉朱宽奉命考察流求,以海师何蛮为向导,因语言不通而归;次年,朱宽再次受命前往又未果;610年,再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军万余人泛海前往,陈稜军曾深入岛内,后因同原住民部落首领发生冲突,打了一仗,胜后返回。现在台湾彰化市有一条街叫做“陈稜街”,就是为纪念当年陈稜大军进驻台湾而命名的。隋朝三次派人入台,虽然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又较前大大深入了一步。这可从《隋书·流求传》对台湾风物及原住民社会生活的翔实描述中得到印证。在福州福卢山(今福建省福清县龙田西北),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还居住着当年被陈棱大军从台湾带回大陆的原住民后裔5000户(何乔远:《闽书》)。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南方经济文化的不断开拓发展,北宋以后,大陆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特别是福建南部得到开发,从而为台湾和澎湖地区的移垦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澎湖位于台湾海峡的中间地带,是大陆汉人移居台湾的第一站。最先移居澎湖的是闽南沿海一带的渔民。起初,他们只是经常到那里躲避风雨,补充淡水、柴薪,修理渔具,偶作停留。后来去得多了,有人就在岸上临时搭起一些简陋的草寮,作为暂居之所。再后,有些渔民干脆举家迁来,开荒种地,饲养牲畜,修筑房屋,定居下来,渐渐形成村落,成为澎湖诸岛上的第一批汉族移民。

    宋王朝开始注意到民间开发澎湖的趋势。另外,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通过海路与外界的联系日趋频繁,澎湖在发展对外贸易上的地位日渐重要,北宋政权开始派兵戍守澎湖,但只是“春季遣戍”而“秋暮始归”,属于季节性的戍守。直至公元1171年,即南宋孝宗乾道七年,泉州知府汪大猷派水军造屋200间屯守澎湖,并把澎湖划入泉州府辖下“编户”管辖,(周必大:《文忠集·汪大猷神道碑》),这是大陆封建政权首次在澎湖地区常年驻军,进行有效统治。自此,台、澎地区开始正式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势力范围。

    元代中西交通大开,航运日益频繁,作为海上交通要冲的澎、台,愈加受到大陆封建政权的重视。公元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泉州路的同安县。这是大陆封建政权第一次在澎湖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至元中,定居澎湖的汉人已有200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