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统一场论试图以一种内在联系的方式将引力和其它物质力统一在一起,以期对物理世界进行准确完整的描述。M.克莱因认为爱因斯坦后来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见解是他对正在到来的革命的信念的一部分,这场革命将恢复物理学中某些在20世纪的冲击下失去的性质。克莱因(1975,120)写道:"当爱因斯坦心存疑虑地反对声称这个或那个新发现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革命的时候,他指的是真正的革命。牛顿世界观的旧体系已被抛弃,但他的天才后继者必须提出一个可理解的、一致的和统一的物理实在图景,以代替已被抛弃的旧图景。没有给出完整新图景的暂时的思想成果理应获得应有的评价,但爱因斯坦拒绝把它们称作是已经完成的革命"。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评价。他和开普勒和牛顿一道是爱因斯坦所崇拜的英雄人物。爱因斯坦不仅盛赞伽利略的科学成就,而且欣赏他工作所体现的主导思想:"竭力反对任何根据权威而产生的教条。"爱因斯坦称赞伽利略只承认"经验和周密的思考才是真理的标准",他评论说,伽利略的这种态度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危险和多么革命"。这些话出自爱因斯坦为S.德雷克英译的伽利略的《对话》所写的序言,我们关于爱因斯坦和革命的讨论很快就会涉及这本书。
爱因斯坦的序言分别用德文和所谓的"S.巴格曼的权威英译本"的出版。尽管两种版本中都出现了同一个词汇——革命的,因德文版有一段话中采用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词汇:bahnbred(字面意思是"开创"),按照"权威译本",这段话的意思是"对话的革命性的真正内容"。在序言中,爱因斯坦把伽利略比作政治革命者。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伽利略抛弃了古代学者的权威和偏见,而坚信自己的推理。因为在伽利略时代,几乎没有"具有坚定意志,并且兼具智慧和勇气的人"敢于挺身而出,反对"那一批无所事事的说教者,他们靠了人民的无知,披着牧师和学者的外衣",借以"维护自己的权势"。爱因斯坦认为伽利略的地位是"开创性"和"革命的"。但他没有使用"伽利略革命"这样的词句。他懂得即使没有伽利略,在17世纪也能看到"腐朽的文化传统的枷锁"被打破,他的谨慎说明他担心自己也难免具有"一般人的弱点",那就是"由于醉心于所崇拜的人物,而夸大了他们的地位"。
当时爱因斯坦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无论是写作还是讲演,但他还是宁愿用德语写作。我们不知道他在审阅那个"权威译本"时有多细心,但我相信如果不能表达他本人的思想的话,他绝不会放过用"revolutionary"代替"bahnbred"的译法。当时译者与爱因斯坦就在一起工作,难道是他歪曲了爱因斯坦的意思?无论如何,爱因斯坦就在几行前刚刚用了"革命的(revolutionary)"一词,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其用意是毫不含糊的。四年前,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注释"(1949,53)中,在叙述曾朗克之后的时期也使用了同样的词:在普朗克的开创性工作之后(nachPlancksbahnbmehenderArbeit),但这一次和他提到伽利略不同,他没有将普朗克的工作说成是"革命的&quo